呼唤和谐的归有光

作者:曾倩云  时间:2011/9/6 14:25: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3
  呼唤和谐的归有光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另一种解读
  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曾倩云  邮编730100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不可多得的珍品。作者叙写当年书斋,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生活和志趣,抒写“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然而,当我们深入阅读这篇散文时,我们会被其中呼唤和谐的精神所感动。可以说,呼唤和谐的主题使得这篇散文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说:“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如果不能和谐,即使手足也会同室操戈,何况与其他人相处?和谐的第一步,便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1.难以自得其乐的破旧小屋,无法实现和谐自然的梦想
  作者说“项脊轩,旧南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是一间“百年老屋”,可想这间小屋实在破旧不堪。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又朝北,不得阳光,“日过午已昏”。如此环境实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人与自然和谐首在于生活环境须适合人生活,否则和谐就显得牵强。
  2.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依靠不断的努力,改良周围的环境
  归有光将小屋“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这样小屋就没有先前的那种破旧衰败,这是人力改造的成绩。他为我们营造美丽的环境,告诉我们真正的和谐是努力的结果。他在院里种植“兰桂竹木”,书架上堆满书,可以“偃仰啸歌”,也可以“冥然兀坐”,倾听自然“万籁有声”,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如果不是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小鸟不会依人,庭院不会有如此宜人的氛围。
  二、亲情的和谐
  1.自我是不和谐的内在原因,利益则是斗争的导火索
  由于利益的驱使,归有光的家族走向斗争与分裂。蝇头小利,使原本平静的大家族开始分崩离析,走向没落。家中“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诸父异爨,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我们仿佛听到混乱的脚步声,鸡鸣犬吠之声,锅碗瓢盆交响之声,妇女间拌嘴之声,你争我吵,乱做一团。
  家庭没有和谐,社会哪有和谐可言?归有光正是借大家族的分裂告诫世人: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家庭的和谐作为基础,假如每个人都少一点利益之争,和谐社会就在眼前。
  2.亲情的和谐是世间最美好的乐章
  归有光在这间小屋周围既体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看到了大家族明争暗斗的内幕,同时也感受了人间最美好的亲情。使我们看到和谐的音符就在自己身边。归有光家有一位奶妈常常对他说:“某所,而母立于兹”,还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归有光在项脊轩“束发读书”,“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寒窗苦读不能换得金榜题名,归有光内心充满了失意落拓,但是由此感受了亲情的可贵与和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种亲情始终伴随着归有光。和谐的亲情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世间最美好的乐章。
  三、和谐来自于心灵深处,而人世的不可预知使和谐成为缥缈之梦
  1.心灵感应与天人合一
  和谐离不开心灵的敏锐与澄澈,只有一个人内心极度平静,才能与外界相通,才能感觉出天地万物是自身的一部分,归有光在项脊轩:“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不能不说是心灵的澄澈所致。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实在是奇迹。古人讲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完全相通。《易经•系辞》里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本身无思无为,寂静不动,但至诚达到极点,就可以感通天下之事。
  2.人世沧桑、生命无常的慨叹
  归有光八岁丧母很少有母爱。本文中写妻子时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凭几学书”,可以想象归有光和他妻子琴瑟和谐,夫唱妇随,感情深厚。然而 “吾妻死,”作者深爱的妻子去世,这是人生最惨痛的事情,和谐的爱情面对上天的安排显得苍白无力。生命失去,无常到来,项脊轩真正废弃。而妻子栽种的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行文至此,使人涕泗交流,亲情的和谐到最后是一声长叹。
  然而,归有光对于和谐的追寻却使我们继续了他的梦,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谐,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地球人的梦想,我们渴望和谐,我们也追求和谐,我们也能得到世界的和谐,这也许就是《项脊轩志》另一层面的内涵所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