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挖掘
——《庖丁解牛》教后感
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 刘兰卿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了对我国古代文化及古典文学的评析与鉴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积累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还要尝试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精神,以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二者的地位,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了功利而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渗透人文思想教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文言文 兴趣 人文教育 尊重个性 激发情感 完善人格
本学期的语文科组公开课我执教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修)《庖丁解牛》这篇文言文,总共用了三个课时,基础知识与人文文化欣赏各占了一半的时间。这与传统的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做法不同,我将工具性、人文性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处理是依据选修课程的最终目——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今天,学习文言文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之乎者也”上,更要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方面来的便只是少数。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前者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后者则更体现了人文德育的渗透。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我分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基本上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来进行教学,这是现实迫切的需要。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放在“言”上,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重视“言”的讲授,轻视了对“文”的挖掘。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言”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文是它的人文性。“言”是先行者,为通往“文”架构了一座桥,或说为“文”这座高楼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要语文做到真正的回归,不该厚此薄彼,“文”固然重要,但“言”也不得马虎。言”是文章的外在形式,“言”是文章的基础,“文”是文章的内在形式,是文章的灵魂。“言”为文而生,“文”通过“言”表达,二者必定要和谐统一,方能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所以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挖掘教材,适当拓展延伸,推动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升华情感。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语文课程在所有人文课程中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富于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然而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情感的割裂,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匮乏,仍是当前语文教育模式的严重缺陷。”①“中学时期是人的幼年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单纯,经历单一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此时,应该也必须为他们打一点“精神底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感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发展高尚的精神以终生受益。”②人文化的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特别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言作品能够使学生领悟至美境界,感受至善的情感——在李密催人泪下、力透纸背的情辞中体会他的感恩报效之情;在文天祥“谈高地迥,号呼靡及”的呼唤中感受他的为国尽忠之义;在林觉民“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理想中了解他的豁达宽广之爱。
二、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根据经验和实践证明,认识内驱力多半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识内驱力。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为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就是从激发学生心理倾向出发,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我教《庖丁解牛》第三段,有以下的教学情景:
师:我们由第一节可知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 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引用文中的语句,我们一块来探讨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生1: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师: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印证了[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相对应的是“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一境界相对应的是“解牛之初到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相对应的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在学习方面是否做到这三种境界?
生2:我觉得自己在定立目标时不够高远,志向不大,但求60分,害怕困难和挫折。
生3:我觉得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力不够坚定,没能做到持之以恒,如书法练字,可以说是“一暴十寒”。
生4:我觉得自己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专心度不高,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
……在这里,我补充了[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的内容,这跟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体验相似,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
三、以生活体验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又如以我教《庖丁解牛》为例,在拓展探究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从这课我们知道:“以解牛之技喻养生之道,以解牛之事喻处世之理”,那么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道理?(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生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生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生3: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生4: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生5: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生6: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生7: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
师: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从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中,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所以说,“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在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文言文除了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掌握写作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目的。”③文言文教学人文性就可以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四、在教学内容里发掘人文内涵。
中学课本中文言文大部分是名篇,已被广为传颂,但毕竟,时间的鸿沟是我们无法逾越的,并且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年级、阅历的限制,与一些课文有距离感、有陌生感是无法避免的。而此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扫清字词等基础知识的障碍后,更重要的任务实要帮助学生缩短语课文的距离。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再被课前掌握大量的写作背景知识资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要追溯文化渊源,为学生营造沟通上下几千年的广阔空间。如果学生对归有光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根本不会体会《项脊轩志》中蕴含在日常琐碎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如果学生不能了解《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人物,就不会有兴趣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在引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所感受到的艺术美,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感受艺术创造的真谛。”④就语文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背景的深化横纵的联系是相当重要的。
当今社会,文言文正在失落,社会上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我们要呼唤社会的正确对待与使用。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如果学生只能记住“之”字有几个意思,或何为使动,何为后置,可以知其然的正确翻译,所有课文却不知其所以然,是永远不能深悟这些“大量的思想”的。因此,教师教授文言文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人文性,让语文教学充溢人生。文言文是古代思想的精华,中华智慧的结晶,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注 释:
①柴忠华:“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文教学研究》,2005第4期,第15页。
②宋 梅:“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第1期,第12页。
③许建国:“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5期,第22页。
④柴忠华:“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31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