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作者:罗云超  时间:2010/9/13 21:36: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80
  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部分的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高中语文教师争论的焦点。有的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文言实词的解释及文言虚词的用法,所以,只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有的语文教师认为:这种教学是禁锢学生思维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价值观,学生只要大体读懂文章就行了,没必要再去逐字讲解,直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全班共同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我认为以上两种教学观点都有片面的地方,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所以,我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的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文言文,它由于年代的久远,加之古人写文章的词、句与白话文的词、句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高中生阅读它肯定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对学生进行文言实词的解释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点拨是非常必要的。我在上〈〈赤壁赋〉〉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文章,根据注释拭着去意译文章,把不能解释的词和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分小组讨论,把不懂的词、句力争在小组里解决,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拿到组与组之间去交流,最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让学生去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师生解决问题。通过初读,扫清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为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奠定了基础。如果学生连文章读不懂,那么如何去谈情感与个性阅读?离开了学生的文言文中词、句的理解,谈任何形式的个性阅读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特别是文言文课程,学生首先具备理解文言文词,句的能力,才能去感知文章的情感、评价文章的思想。然而,有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忽视了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这一环节,直接提出有关作者感情和思想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看到这些问题莫名其妙,也无法进行讨论。我在深圳学习期间,也听了一节关于《赤壁赋》的文言文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几个问题是,1、《赤壁赋》的写景顺序是什么?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本文是苏东坡两篇《赤壁赋》中的前一篇,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写景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因为读不懂课文,所以课堂出现了冷场,整节课教师自问自答,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显然,这节公开课是失败的。这节课到底失败在那些地方呢?我认为,首先这位教师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认知的工具,体现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所积累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去理解文言文,如果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遇到的文言新词,教师要加以点拨,让学生首先能够读懂文章。学生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才能感知文章,才能去品味作者的情思。其次,这位教师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观。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语文教育展望》一书中所说:“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构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切忌走泛人文化的倾向,忽视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构建新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教师如果都放弃了知识的传授,放弃了知识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的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又从何谈起?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理解和运用文言词、句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文言文教学只要教给学生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学生能够翻译文言文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然而,在非课改地区特别是教育欠发达的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的现象热别严重。有的高中语文教师把高中文言文教学课教成了高校的古汉语教学课,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一篇文言文要花上四五课时翻译文言文,翻译结束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有一位高一语文教师在上《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他是这样上的:首先介绍孔子及《论语》,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最后就是对第一自然段进行逐字讲解,侍:○1陪侍,○2侍奉。坐、以、曰、乎……都做了详细的讲解。他用了六节课才将这篇文言文翻译讲完。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我认为这位教师夸大的语文的工具性,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把学生当“人”看待,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情感,扼杀学生思维。从而导致学生思想懒惰,不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这位教师也没有完成语文的工具性方面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内涵。因此,割裂了作者的与思想与情感,把语文课上成高校的古汉语教学课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让学生寻疑,即找出那些词句不能翻译,其次是解疑,师生共同讨论将较难的词句解决。然后设疑,探讨孔子平等的教育思想及他的弟子的治国理想。然后再由表及里、又古及今,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想从而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正确地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来说,世界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能单独存在。二者也是辨证统一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偏重一方面。文言词句中承载着作者的观点与情感,文言知识的传授着力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作者思想与情感的探讨以及学生的独特体验,着力解决的是学生“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课本中选入的文言文篇章,承载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秉承着流传久远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根,民族精神是脉。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其实就是母语教学,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才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假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泛人文化的极端,或者是墨守成规,不敢改革,片面夸大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世界各国的母语教学改革,有两个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模式,它比较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其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但是后来这种不注重实际运用的语文教育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反对。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训。后来,这两个国家都及时地纠正了错误,最后都走上了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并重发展的道路。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辨证统一,构建适合自己母语教学的模式(形式——内容——形式),屏弃那种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式(形式——形式——形式),也要屏弃那种片面强调内容感悟的教学模式(内容——内容——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从现象到本质,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