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柳州市长塘中学 黄兴兰  时间:2011/9/18 11:36:43  来源:阿兰小姐原创  人气:1452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我执教《春》这篇文章已经有几次了,但每次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这次我在执教这篇文章时特别注重朗读,感觉效果是最好的。
  导入新课之后,我先让全班大声朗读,并作以下要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因为这篇文章生字较少,学生读得还是比较流利的,当时我很满意。接着我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几分钟之后,我让学生用“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我喜欢春天,因为春草很嫩绿、春花很美丽等简单的语句。”却怎么也说不出我想要的“我想要的答案”。我只好让他们再次默读课文,十几分钟后,学生的答案终于让我满意。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熟悉文本。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亲密、深刻、流畅和完整。如果只让学生仅仅是初步接触一下文本,还没有读通读顺,就急于进行对话,作深度的交流,教学效率肯定不行。
  《春》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富有诗意。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三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很多同学都找出了各自喜欢的句子。有的同学认为写春草的句子写得好;有的同学认为写春花的段落比较优美,有的同学觉得写春雨的句子比较生动形象等。我尊重他们的体验,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即可。接着,让每个小组选一段朗读,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读完后让其他小组评价,这种比赛式的朗读带有一定的挑战性,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朗读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变着使用,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要适当地进行朗读指导。比如在朗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时候,学生读得很流利,但没有注意语调的变化,重音,感情。于是我先让学生思考:这三段应该怎样去读?学生都说应该高兴的、语速比较轻快的读,因为这几段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那怎么读出高兴之情呢?我让学生把嘴角微微翘起,露出高兴之情读,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那除了要读出高兴之情之外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我再让学生思考:“这三段顺序能否倒过来呢”?学生都说不能,因为这三段比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是由小到大的顺序。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他们都说读的时候语气声音都要逐渐提高。接着我让学生反复地,变换方式地朗读,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朗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朗读,不是简单地读,还要求读得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学生刚开始学习是不可能都能够把握好的,作为老师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从朗读的水平、质量上看,还应该扩大范围,丰富其内涵,如对课文的理解,对重点句的品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还有学生通过读,领悟了作者的意思,并在对话中把领悟到的意思暴露出来。两节课下来,经过多次朗读,学生很快就可以把课文背出来了。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课文读熟了,自然就可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了。再说,散文特别是写景的散文都是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更应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