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
- 资源简介:
约4270字。
浅谈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
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学 温晖明
【内容摘要】散文作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智慧的结晶,有着迷人的风采与魅力。因此,散文教学成语文学科的重要构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中外散文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艺术表现形式异彩纷呈,在一个广阔的文学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一堂语文课中“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性”这个角度出发,来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目的是为了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以体现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
【关键词】散文教学 教学内容 选择与生成
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的主阵地。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课堂需要承载的是教学内容。
对于语文教学内容这一命题,王荣生指出,当前的一些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教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往往就表现为一堂课充斥着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对阅读教学来说,40分钟左右教数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如果一堂语文课教学了十几、二三十个内容,那么大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据此,王荣生曾提出了一堂语文课的四级累进标准(最低标准: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且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较低标准:
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以及学术界的认识一致;较高标准: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内容趋向一致;理想标准: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并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这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根据学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为此,笔者想以散文教学为例,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其中的情感、线索、语言和意境等四个方面进行有选择性的选点突破,来论述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性。
一、循情感
《风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风筝》便是作者鲁迅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关于《风筝》的解读,语文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多元化的倾向——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