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积累,引导审美,提升素养——2009年江西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作者:于都县教研室 谢晓云 于都县三中 华叙冬  时间:2011/11/2 17:49:10  来源:tanhaiyang转发  人气:748
  200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贯彻执行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中考改革精神,与2008年中考试题相比,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与试题的设计上,坚持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性质,进一步推进了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执行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且难易适中,区分度好,能真实全面的检测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一、试题概况
  1、试卷结构
  试题包括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部分,总分120分。
  积累与运用部分共8题,分值为26分。其中古诗文填空6小题(8分),字形、注音1小题(2分),词语运用辨析1小题(2分),病句识别选择1小题(2分),句序排列选择1小题(2分),改写句子1小题(2分),信息提取1小题(2分),综合性学习3小题(6分),共26分。
  古诗文阅读部分共7题,阅读材料分别是韩愈诗《晚春》和一则古文选段,共14分。
  现代文阅读部分共9小题,阅读材料2篇,共30分。考查的重点为揣摩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提炼信息、体会情感态度和领悟写作手法等。
  写作部分是全命题作文“我很幸运”,共 50分。
  2、试卷基本特点
  (1)注重积累,夯实基础,强化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累既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也有国内外优秀的文化,还指优美的语言等等。
  今年中考命题就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了多题高考版试题,还在综合性学习试题中考查了对战争的积累。
  而且,不光在写作中考查语言的运用,还在现代散文阅读中,将语言运用的考查融入到对结尾段的理解中(只是难度太大了)。
  (2)回归教材,培养习惯,接轨高考
  如今,我省语文中考复习教学不同程度地刮“歪风”:将初三的教科书束之高阁,专引导学生读一些课外短文,更有甚者,干脆只要学生完成文后的阅读题即可,连被选短文也不分析。殊不知,教科书是语文专家们心血的结晶,每一篇文章文质兼美,是进行教学最好的“例子”、“范本”。
  今年中考试题中直接取材于教科书的词语和句子就不少,而且现代文阅读中的试题也是特别“朴实”,均是检测学生按文章的一般阅读规律完成阅读的能力,命题具体表现为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如何理解?)和语言的品味。这是在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也和高考语文的命题思路一致。
  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析、品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承载。这就需要考生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在阅读上,今年的试卷注重引导考生充分阅读文本,依据文本,深入文本,进行缜密思考,来表现其理解、分析、感悟、概括等多种阅读能力。
  (3)重视语言,提倡欣赏,引导审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今年的试题就特别重视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分析。无论是古诗阅读,还是现代名家散文的阅读,命题者都不遗余力地给考生出“难题”,引导他们去美美欣赏和细细品味。
  (4)关注文化,扩展视野,提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见,每一名学生都有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命题者就在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下了功夫:一是引导了解古代造字法,体会古人造字时的情感和愿望;二是引导学习丰富的战争文化;三是引导领略古代直臣和忠臣的精神风貌。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成绩分析
  (二)试题难度、区分度评价
  (1)试题得分情况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题号分 8 2 2 2 2 2 2 6 2 2 1 3 2 2
  总分 1841 344 244 280 148 67 333 1012 299 316 215 266 281 109
  满分人数              
  平均分 6.14 1.15 0.81 0.93 0.49 0.22 1.11 3.37 1 1.05 0.72 0.89 0.94 0.36
  得分率 0.77 0.57 0.41 0.47 0.25 0.11 0.56 0.56 0.5 0.53 0.72 0.30 0.47 0.18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总分
  2 6 6 3 2 3 2 2 2 4 50 120
  354 976 1099 393 279 484 304 470 389 712 10942 
  1.18 3.25 3.66 1.31 0.93 1.61 1.01 1.57 1.3 2.37 36.5 
  0.59 0.54 0.61 0.44 0.47 0.54 0.51 0.78 0.65 0.59 0.73 
  此表表明学生做得最好的是语言积累题,得分率为0.767,做得最差的是语言运用题中的改写句子题,得分率为0.11,为整个试卷中得分最少的一个小题。
  〔2〕试题难度评价表
  难度 题目数量 试题题号 分值 占分比〔%〕 难度评价
  0.60~0.79 7 T1 、T11 、T17 、T22. 、T23 、T24 、T25 73 60.83 较易
  0.40~0.59 14 T2 、T¬3、T4 、T7 、T8、T9 、T10 、T13 、T15 、T16 、T18 、T19、T20 、T21 、 38 31.67 中等
  0.20~0.39 2 T5、T12  5 4.17 较难
  0.20以下 2 T6 、T14  4 3.33 难
  由此表可看出,多数试题属于较易,中等题适中,较难题、难题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中易、中、难的比例为60.83∶31.67∶7.5,难题分值为9分。
  〔3〕试题区分度评价表
  区分度 题目数量 试题题号 分值 占分比〔%〕 区分度评价
  0.70以上 16 T2 、T3 、T4、T5、T7 、T9 、T10 、T11 、T15、T17 、T19 、T20、T21 、T22、T23 、T24 38 31.67 优秀
  0.50~0.69 6 T1 、T8 、T12 、T14 、T16 、T18 、 28 23.3 良好
  0.30~0.49 2 T6 、T13 、 4 3.33 合格
  0.29以下 1 T25 50 41.67 不合格
  由此表可知,优秀的试题16个小题,题量多,分值占全卷的31.83%,良好的试题6个小题,分值占全卷的23.3%,合格的试题2题,分值占全卷的3.33%,作文题兼顾所有考生。就区分度而言,这是一份区分度较好的试卷。
  三、答题质量分析  
  (一)积累与运用
  今年该块命题变动最大,最能体现中考与高考接轨意图,对初中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古诗文默写   第(1)至(4)题为记忆型默写(5分),第(5)题为理解型默写(2分),第(6)题为运用型默写(1分),共8分。分值较之08年又减了2分,也是更为常见的名句。平均分6分多。大多书写工整,准确,少别字、漏字、添字现象,出错主要在“蜡”、“炬”、“鳞”、“清”、“涟”、“淤”、“染”等字上。
  2、音形辨析   所选字词都从初中六册教科书中来,常见、常用。考生较难把握的,有“追溯”、“狼籍”、“名符其实”等,如“溯”与“朔”读音混淆、“锐不可当”中“当”与“挡”音形不明、“砭”的读音不确定。故很多考生选B项或D项。
  3、词语的运用   考查能力要求较为全面。如A项“豁然开朗”语义不当,必须在弄清成语的词面意义的基础上,弄清词的实际意义。C项“不耻下问”语义不清,没有注意成语使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D项“蠢蠢欲动”感情色彩不当。然具体答题时,考生对“豁然开朗”的引申义把握不准,同时说明课内所学不牢靠,故选A项者不少,选C项的也有一部分。
  4、语病辨析   这种题型为当下中考高考考查重点,考查层面大致有三:能辨别,能修改,能用符号修改。这次只考查第一层面“能辨别”,例句较为常见,但涵盖面广,故有些难。A项从语法方面指出病句类型为重复累赘,因“二千里余”与“左右”重复;B项滥用介词“当——时”主语残缺;D项语序不当,不通顺,不合事理。而考生因为平常习惯说法导致对A项“二千余里”与“左右”熟视无睹,认为A项正确的较多。 
  5、语序排列   命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该题一看知道说明对象是“想象力的作用”,第(3)句为首,第(5)句角度转换,第(2)、(4)句衔接最为紧密,第(1)句总结整个语段。这道题得分率本该较高的,结果还是一般。原因在于考生少了文体意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较好地逻辑思维,文段精读训练也不够。
  6、句子改写题(2小题,各1分) 命题分值小,难度大。因为句子语段改写的类型很多,而这次的类型基本上是大家教学上的盲点,因而将师生都难倒了。加上考生一看陌生的题型畏惧心理作怪,故此题得分率极低。该题平均分在0.1——0.3分之间。该题的考查暴露出我们的的语文教学太过呆板。
  7、信息提取题   拟取新闻标题,是我省多年保留的题型,也是考生备考的重点,很能考查考生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概括搜寻的信息要点的能力。部分考生分不清导语在哪,弄不明白导语的作用而随意概括。要么写出来的一句话不完整,如“世界数字图书馆所在地巴黎”等让人不知所云。答题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生对新闻这种应用文体结构把握理解不够。
  8、综合性学习题   第(1)题,理解“武”这个会意字的内涵,命题很新。出错的原因大概是无法对篆书的“武”字进行更好的联想想象,说明平时对汉字这种音形义的组合理解不多,并且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即“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把握不清。第(2)题,为古诗文名句默写和名著题变形,灵活。第(3)题,连贯得体(图画文字转述题,直接介绍说明图文内容,同时揭示寓意写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较弱。第(3)题图画文字转述题,直接介绍说明图文内容的文字组织能力较弱,表述文字不简明,不流畅,缺乏文采。部分考生没有揭示寓意写出感受。这3个小题总的说来得分率还是不低。
  (二)古诗文阅读
  古诗赏析  分值由原来的6分改为4分,但依然较好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具体答题反映出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作者情感倾向的把握基本到位。如第9题给诗歌拟按标题:整体解读把握诗歌内容,可知写的是晚春景、晚春情。命题角度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有考生凭“作雪飞”认为季节是冬天,就选D项,典型的断章取义。总体来说,答得较好。第10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特点的初步赏析。在把握整首诗歌内容的情况下,考生对拟人修辞效果的理解表述较好。
  文言文阅读  第11题划分语句朗读节奏。有的考生认为“于”和“是”得断开,要么将“左将军辛庆忌”理解为两个人。第12题文言词的理解之“延”,属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得分率极低;“已”和“易”为课内常见实词,较容易。第13题为概括文言语句的意思,与往年直接翻译文言句子相比,本该容易些。但考生受制于某个句子某个词的难以理解,而胡乱组织语言。
  (三)现代文阅读
  命题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命题突出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理解语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分析写法作用和鉴赏语言文字等阅读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考察学生能否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散文阅读  命题注重考查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和文本研读的能力。如第16题和第17题,分值分别是6分。“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要求考生较好的把握全文。同时注重考查局部赏析、品味语言的能力。具体答题时,很多考生不明白“外形”指的是梧桐树外在已描绘出得特点,而“我”对“梧桐树”的印象是“读”树后的感悟抽象评价,故“外形”与“印象”无法分开把握,并且对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在层次把握还不是很准,没条理,或分条表达的意识比较差,失分自是不少。不细心,沉不下去阅读,粗心。如“第二次:“梧桐”的外形: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颤起。”被很多人忽略了。而第18题是本次创新“亮点”,难度也大,得分率较低。本道题首先考查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接着要考生务必用规定的四个词语去表达(“自然”一词纯属多余,且人为增加了障碍)。答题中考生偏离的观点有:自然多伟大,阳光对生命的重要作用,青春最美好等等。第19题审题粗心。题干中“大量运用短句、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之“比较突出”四字,让很多考生以为考查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说明文阅读  由于选择题多,选项干扰信息多,要求考生耐心细致,多精读。答题情况,如第20题,A项,B项,C项,都忠实于原文,为显性信息,而D项偏离原文,主观臆断,下结论,原文作者并没有相同或相关论断,为节外生枝,明显异于原文。而考生错选的原因多是为认真“对号入座”一一核实清楚。第21题,很多考生为弄清表述范围是“中国”,故失分。而第22题题型与第20题太一致了,很能考心理素质。然后考生对第24题审题不清,没分别找出两组数据所在的自然段,或没回答清楚这些数据各自说明了什么急不会提取概括相应段的中心意思。但总的说来这一大题文本好懂,命题不难,关键是考生审题要细心,答题要规范完整。
  (四)写作(50分)
  以“我很幸运”为题写一篇文章,属于全命题作文。
  这次写作不失立意独特深刻,语言灵动飞扬和选材新颖独到之作。然部分考生审题欠准、欠深、欠细、的作文也有不少;立意肤浅,选材平淡,无新意的文章就更多了。
  “我很幸运”,需要的是围绕“我为什么幸运”来做文章,叙幸运之因,寻幸运之源。可是不少学生误入“歧途”,极尽铺成“我幸福”、“我高兴”之能,完事,其它不了了之。最终是“幸运之事无意义,幸运之因不清,幸运之果不详”。
  有的考生或没有围绕“我”来写,写成了“他人”很幸运。还有的学生选取了自己的几个同学遭抢劫,而自己没有遭遇,所以我很幸运;有的写四川遭受特大地震,所以我很幸运,没有遭遇这一灾难;有的甚至写自己去为盗未被抓,所以我很幸运。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兴趣,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
  中国文化的根基是汉文字。汉字像一条看不见的魔线一样,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人的心声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组合成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汉字之美”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和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只有真正喜欢汉字的人,才能从汉字身上看到她所承载的历史,所承载的文化。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兴趣,也只有“乐之”,方能“体会之”并“通之”。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忽略语文知识的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说“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不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哪怕是教科书中也没有出现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教得活,教得巧,教得有趣。千万不要让学生觉得繁琐、枯燥、头痛。如造字的“六书”、短语类型、单句和复句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不懂语法知识的人能够说好话,写好字,写好文章。
  3、遵循阅读规律,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
  阅读应有一定的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各种文体就更有其形文的规律,阅读时不遵循其规律,势必要功倍效微的。如读散文要理清思路(情线),品味优美的语言(情语),感悟文中的主旨(情缘),体会作者融入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情感),品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情艺)。每次散文阅读的命题均没有逾越这五个方面构成的“情之域”。
  4、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初中不到400个语文课时,岂能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唯一时间。因此,我们要提倡开展各种综合性活动,开发与利用课外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他们在不断的轻松实践中,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5、写作教学要抓基本功和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三年的初中教学应有设计,体现写作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探索一条在生活中教学生写作文的路子,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我生活,我观察,我积累,我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注重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可多进行一些片断写作训练,也可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可以进行一些单项性训练,如语言训练,使作文的语言更流畅生动。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才能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