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评作文的“三要”
【摘要】
本文意在合作学习的理论指导下,探讨学生作文评改的新途径。本着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宗旨,本人总结了“互评式作文评改”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几个注意事项,以期通过教师的努力,真正确立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教师评改”为“学生自主评改”。使学生在多边交往中,培养创新能力,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互评作文激趣评改规范自主评改
【正文】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评改文章的实践中去学习作文之法,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清代文学家唐彪说过:“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然而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作文发下后学生却只注重分数,很少有人仔细研读老师的评语,因而收效甚微。教师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叶老的话道出了批改作文的真谛。为此,有识之士纷纷改弦易辙,寻求作文评改的新途径。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的互评式作文评改近年来颇受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
互评式作文批改一般操作模式是:教师将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的高低平均分组,每组大约4~5人,采用小组交叉批改,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由小组成员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评改。这种作文评改的模式确立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多边交往中挖掘自身的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盲目强调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动性,没有经过老师精当的批改引导,就放手由学生自主评改,使得学生的评改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多数学生对文章的评改只能停留在文章语言层面的推敲改动,不能从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中心、表达方式等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这样几次训练以后,学生的评改作文能力没有提高,积极性反而受到打击。鉴于此,本人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互评式作文评改的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一是要设法激趣
传统的作文模式都是“学生写——老师改”,在互评模式中变成了“学生写——学生改”,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也不懂得如何修改,评改作文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学生误以为是老师在偷懒,一旦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互评就很难谈得上质量。
我在实施作文互评之前,曾利用作文课、主题班会课给学生讲了很多关于修改文章的故事:讲贾岛的“推敲”的典故;讲红楼梦的“批阅十载”;讲托尔斯泰修改《安娜•卡列尼娜》花费了五年,修改十二次••••••还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修改文章的典故,用这些文学典故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大作家尚能如此热衷于修改,更何况我们学生?进而我提出给同学们一个评改自己作文的机会,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本学期,我还尝试过和学生同写一篇作文,然后将自己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帮助挑毛病、修改,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的高。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互评作文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要明确要求、规范程序
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教师可以从繁重的评改中解脱出来,但教师并非可以放手不问,相反,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作文评改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课堂内外下更大的功夫。不仅要将评改作文的要求、程序、方法等准确详细的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并铭记在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评改作文的能力。
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1)将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全部修改好;(2)删去文中多余的字词句段;(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精彩的句子、适当点评。(4)眉批不少于三处、以正面表扬为主;总评不少于80字,要评价文章对所给题目(话题)成材料把握是否适当,主题的确立,材料能否为中心服务,材料是否具有新意、结构的安排、详略的处理、修辞手法的运用、书写的态度和水平等八项要求中至少写出五项、以肯定为主,同时对以上八个方面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予以指出。
程序上要求修改一篇文章至少要批阅四遍。第一遍只看、把握大意,不做任何修改;第二遍:修改病句、错别字。(可划出由作者改正、也可用修改符号在文章上直接修改);第三遍:对照题目或材料、看文章是否符合作文要求,材料选择是否适当;第四遍:看详略处理是否恰当,对于应该详写而文章略写的,做出补充,同时删除多余的字词句段,最后给出评语。
有了这些具体的规范和要求,评改起来就有所依据,学生就不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了。
三要做好示范,适时引导
规范程序和要求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在学生评改之前,我一般印发两中等水平的文章,原文照印,对其中的一篇将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做修改,精彩的语句下边加上圈线,旁边加上点评,最后写上总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作文让学生当场试评改,让小组讨论后,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评论意见。明确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应当评。据以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评改的程序和方法,把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技能。
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和自主评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处于学生中间,随时协助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及时肯定学生在修改中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将作文的评改向结构、选材、详略处理等较深的层次发展。
总之,一篇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但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而常常是学生们自己产生浓厚兴趣,反复修改而成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互改作文(或自改作文),既改变了教师的无用功,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教会学生互改、自改作文,把批改、讲评作文的“世袭”领地转让给学生,让学生把互改、自改、讲评的多项活动变为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修改作文的真谛,激发其写作修改的积极性,真正掌握写作修改的本领,并将这种能力培养成习惯,终身受用。
参考书目:
[1]郑金洲《教育研究专题》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1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导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