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独特研究视角——提高学生文学思想修养水平
作者:濮阳市油田十二中 程宝玉 时间:2011/11/22 17:29: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9
比如,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我讲了《走进毛泽东》(上)。经过研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六项教学目标:1.认识“豪放”词风。2. 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3 .学习历史对写作的意义。4.体认意境与想象。5.形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6.立志的重要性。如结合第一个目标,首先我提问了学生: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哪些地方或者哪些语句写得气势开阔、意境博大?同学们回答出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也有人讲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种回答是正确的。紧接着,我启发同学们说,毛泽东的词写得如此的豪情满怀,如此的自命不凡,这是对宋朝豪放词风的继承和发展,然后,我展示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齐读上述两首词后,我问:苏词和辛词中哪些地方写的很豪放呢?学生说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毛泽东和苏轼、辛弃疾的词作的相同点,因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是“从宋朝豪放一派中走来的毛泽东。”同样我们也很好的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讲完后五个教学目标后,我总结道:同学们,到现在为至,我们看到的是“从宋朝豪放一派中走来的毛泽东;”“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走来的毛泽东;”“从悠悠五千年历史中走来的毛泽东;”“从《诗经》《楚辞》中走来的毛泽东;”“从主观战斗精神中走来的毛泽东;”“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走来的毛泽东”。也就是说,我们看到毛泽东正在向我们走来,或者说,我们看到的是正在向我们走来的毛泽东,同时,我认为,我们也尝试着走进了毛泽东。
在对初三和初四的学生的文学指导实践课上,我先后讲了1.《走进毛泽东》(下),2.《走进鲁迅》,3.《走进马克思》,4.《走进古诗人》,5.《逝去的繁华》等文学欣赏课。比如在讲《走进古诗人》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忧患意识的激荡
(二) 精神的皈依——山水田园
(三) “豪放”的胸襟
(四) “婉约”词风
(五) 文人学士的哲学情怀
比如在讲第一个教学目标《忧患意识的激荡》时,我进行了如下讲习:
我说,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讲过《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家一定会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忧患”一词则来自这篇文章。当然,文章里讲的“是人也”指发于畎亩之中的舜,举于版筑之间的傅说,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举于士中的管夷吾,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里的百里奚。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是人也”也当然包括像孟子一样的古代皓首群经而汲汲于仕途且永远难于得志的一帮子文人学士。这些人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此人于庆历六年(1046年)诗人57岁被贬于邓县(河南邓县)时写成的《岳阳楼记》可谓脍炙人口,传诵万世。还有大家熟知的《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此人于庆历六年(1046年)作者39岁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下了千人传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通篇的写景,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实乃情景交融。还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等等文字均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道,艺术家(诗人)在愁眉不展的人中间长大。从童年起,他日常感受的观念都令人悲伤。大家知道,写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的千古绝唱的《离骚》即“罹骚”也。(罹,遭遇也)还有呢,大家看大屏幕:《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多媒体展示: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我读后,大家齐读一遍)这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于王叔文集团革新(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参加了王之集团)后,被先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时所写,文中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诗人连遭打击、被贬遐荒的忧愤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文中的“惊风”、“密雨”比喻政治上的宦海风波,以柳江的蜿蜒曲折比喻自己一日九回的愁肠。以被风雨搅乱的“芙蓉水”和被摧残的“薜荔墙”象征着自己和挚友遭受摧残的身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是处于忧患中的诗人的焦虑和彷徨,及其为了救国救民而“上下求索”的宗教徒般的精神和意志,这种精神和意志就是中国古人的“忧患意识”。我认为,这种忧患意识已深深得扎根于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学士的心中,正化为他们的血液和筋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实践就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而我也同样认为,这也是语文教师师德的做好的体现——因为,我的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在课后也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文学思想修养水平。这,本来就是我们的师德教学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