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复习诗歌鉴赏
作者:临猗中学 梁建军 时间:2011/12/4 18:53:16 来源:ljj8056原创 人气:2550
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也是高考的一大难点,失分情况相当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心理暗示排斥它。因为平时考试得分很低,长期形成一种错误的潜意识:我读不懂古代诗歌,我的想法与出题人的想法不一样,我在这个题上拿不上分。这样的意识很可怕,让许多同学一见到诗歌鉴赏就犯晕,智商很快降为零。
其次是古代诗歌离学生今天的生活太遥远。时空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今天的眼光很难理解古代人想家人、念君主、谈理想、诉苦衷的情感,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壮志难酬的诗作是诗人无病呻吟的消遣。不能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写作的背景设身处地思考作品,这是妨碍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又一大原因。
再次是诗歌的跳跃性很大。语言凝练、意象密集、时不时再用个典故,句与句之间几乎无什么勾连,理解起来确实太费劲。这也是古代诗歌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完成诗歌鉴赏活动,在考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呢?
首先明确高考诗歌鉴赏都考什么,克服一见到诗歌鉴赏题就害怕的心理。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知道他的性格爱好,投其所好,一定会得到这个人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是如此,你知道考什么准备起来才有针对性。纵观2007-2010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考查的角度主要是三类:(1)分析诗歌的内容(或者形象、意象)(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其实就是问你这首诗“写什么”“ 为何写”“ 怎么写”。考题的指向明确,不在题干设计上故意为难考生,甚至有点像你生活中的老师,及时提醒、小心呵护你前行,只怕你跑弯了路。了解了这些,心里踏实了,遇见诗歌鉴赏也就不慌了。
再就是平时见到古代诗歌要有“四看”“三思考”的意识。“四看”是为了读懂诗歌(写什么),“三思考”是为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为何写、怎么写)。如果一首诗歌你都不知道它写的是什么内容,那么要想鉴赏它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情感就根本不可能。所以,见到一首诗你下意识要做到“四看”。
(1)要看题目。诗歌的题目承载着非常多的信息,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的情感以及诗歌的类型。比如《春夜喜雨》“春”点明了季节,“夜” 点明了时间,“雨” 点明了事件“喜” 点明了作者的情感。这首诗就写作者春天夜里听到雨声内心的欣喜之情。再比如《杭州半山看桃花》“杭州半山”点明地点,“看桃花”点明事件,看题目你就可以推断出本诗一定有春天美景的描写,因为桃花是春天开的,你也能从题目中隐约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从军行》写边塞,《墨菊》《海棠花》是咏物诗,而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通过对题目的揣摩,让你对诗歌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
(2)要看作者。阅读古代诗歌一定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要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是因为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人生活的时代必定给诗人的诗作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与生平的遭遇,尤其是创作本诗的背景对我们理解古代诗歌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唐宋诗歌又是高考的热点,所以我们应了解唐朝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晚唐的李贺、杜牧;宋朝的柳永、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读诗一定要记住,“家国不幸诗家幸”“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特定的历史生活着特定的人,特定的人有那个时代特定的情感与追求。
(3)要看内容,即诗歌本身。有时候只有词牌名没题目,再加上作者的名字没听说过(非名家),那么,这首诗的理解就要紧紧扣住诗的内容。看看诗句中用了哪些意象,用了谁的典故,画出表达情感的词。古代诗歌语言凝练,以简约的词表达丰富的含义,所以一些意象与典故在长期的运用中有了比较固定的含义。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可以迅速确立诗歌的写作内容,加上表达情感的片言只语,便能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感情倾向,甚至表达技巧也看出一二。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杨柳是离别的化身,梅松竹菊是高洁志士的象征,红豆传递相思,杜鹃抒发离情,浮云喻游子漂泊,流水叹人生苦短。例: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运用的意象有“片云”(游子漂泊)“夜月”(长夜思乡)“落日”(人生暮年)“秋风”(点明季节),最后一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化用“老马识途”的典故(《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可以为国出力),表达情感的词有“思归”“孤”“心犹壮”。结合三者,我们可以了解到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月夜思归、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心存壮志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内容)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情感、主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典故,含义深长。(表达技巧)
(4)要看注释。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作家或典故,诗歌下面常有注释;对于熟悉的作家在某个特定时期创作的作品,如果怕同学在理解上有误,诗歌后面也会有注释;就是诗中的某个字词(如方言或当时的口语)如果影响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它也会在诗歌后做出注解。例如:2008年安徽高考的诗歌鉴赏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 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 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 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 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小孤山是地名,从注释可以看出它孤单(四无依傍)重要(地势险要),并且在特定的朝代(南宋)有特殊的意义(军事要地)。作者谢枋得,从注释看生活在南宋末年,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结合诗句中“孤臣末世”我们可知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写小孤山。小孤山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作者借小孤山孤单喻自己孤军奋战,势单力薄,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领严重缺乏。以小孤山地势险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与诗人身负忠义职责,率军抗元的相应。(写什么)作者借小孤山抒发了他身处南宋末世,势单力薄但仍勇猛坚毅,有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为何写)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托物言志。(怎么写)
只要同学们有了这“四看”“三思考”的意识,相信诗歌鉴赏题你一定会做的很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