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之中有真意

作者:主持:汲安庆  时间:2012/3/4 17:43:39  来源:qyx99295转发  人气:380

  【模拟命题】
  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爆笑的经历人人有。回味这些经历,你会发现其间蕴藏了很多丰富的东西,如乐观的胸怀,幽默的智慧,全新的视角,心灵的默契,思想的交融,还有将困难、苦恼轻松击毙的自信,化单调为风趣的诗意……
  请以“令我爆笑的                ”(如:一个人、一堂课、一句话、一个细节等)为题,写一篇作文。
  【命题理由】
  这是一个笑声乏力的时代,干净、率意、奔放、坦荡的笑声,尤其匮乏、疲软。
  升学压力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顶,不敢笑;师长的苦心叮咛,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不能笑;卷地而来,堆积如山的作业,没法笑。
  快节奏、大容量、重负荷固然带来了成绩上的数字变化,却抽去了个体心灵的无比丰富性和柔软性,有些学生,甚至老师,已经不愿笑,不懂笑,也不会笑了。
  但是,曾经爽心的大笑,一如儿时天真烂漫的想象、憧憬,不仅确证了人未被异化时的快乐和美好,而且也是对抗因工具理性而导致人日益异化的一种恒久的力量。因为重温这些爆笑的经历,不仅仅是恢复感官的灵敏性和心灵的弹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感受善、发现美、追求真的自觉和执着,从而让诗意栖居的意识能够一直苏醒着、鲜活着……
  【写作指导】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该注重“省思”的力量。比如令我爆笑的一句话,为何令我爆笑?这句话折射了说话人怎样的个性,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倘若将之放进自我的记忆,历史的坐标中,这句话是否具有一定的价值?很多人看到国外旅游景点经常用汉字标明“禁止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等字样,感受到国民素质的低下,民族尊严的受辱,并呼吁从维护民族形象的高度加强自我修身的重要性,实际上也是因为一句话——静态的语言,文字化的语言的影响。一句话成了引爆思维的“导火索”。
  如果写成记叙文,应该注重“情感”的力量。讲清事情来龙去脉的同时,必须注意渲染一节课、一句话、一个动作等,对自我心灵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可以是当时的心理震撼,一如鲁迅儿时听到长妈妈讲女人脱裤子防炮击这一神力时所产的惊叹与好奇;也可以是对自己难以忘怀的影响,一如西方的情感故事《一杯牛奶》中的那个名叫霍华德•凯利的小男孩,仅因昔日受到一位年轻妇女一杯牛奶的帮助,便将该妇女后来生病住院的巨额费用全部承揽;还可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的感激、感动与释怀,一如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怀念一个眼神》的艺术构思。
  如果写成诗歌、散文诗或者抒情散文,则要突出“联想”的力量。令你爆笑的那个场景,那句话,那个造型……让你想起了什么,从而有条不紊地美化这个“意象链”。上个世纪初,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写弃妇的隐忧,将之和“夕阳之火”“灰烬”“烟突”联系起来,就属于这个构思。台湾作家席慕容由贝壳精致的造型,想到人应该精致地做事,并想到千年之后人们的赞叹:“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也属于“意象链”的经营,这自然得力于联想。
  【作文范本】
  令我爆笑的一个人
  彭梦瑶
  舅舅家的小表妹长得就充满“笑感”。
  黑亮亮的过耳短发,圆乎乎的稍显婴儿肥的脸蛋,典型的一个西瓜太郎造型。人刚过3岁,讲话还奶声奶气的,却处处想显示一副大人相,常常逗得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大姨在厨房炒菜,弄得满屋子都呛人的油烟味。表妹想去厨房打下手,被大姨立刻就给轰出来了。
  她走到我妈妈面前,双手叉着腰,摇摇头说:“哎呦喂,俺大姐(妈妈对大姨的称呼)炒的菜好呛人呀!”那腔调,那神情,那姿势,简直就是我妈妈的婴儿版,把大家乐得人仰马翻,就差大姨没拿着锅铲子追着妹妹满屋子跑了。
  鬼知道她什么时候成为妈妈的粉丝的。
  “姐姐、哥哥要出去玩喽,你要不要出去玩啊?”那天放了晴,我们都想出去转悠几圈,一起这样问她。
  “出去喽!”妹妹这会儿可真自觉,直往门外冲。
  出了门,她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一溜烟的功夫便把我们丢在身后。我们只能跟着她跑,边跑边吆喝着:“好好走,你以为你在骑马啊!”她越发得意了,连蹦带跳,宛如一只重获自由的小鸟,一条放归大海的鱼儿。
  但好景不长,没过一会儿,她的行动一下子变得迂缓了。从后面看,她那头发像一只啪嗒着翅膀,老半天也飞不起来的小鸟,使得我们在她后面哈哈大笑了好几回。
  “好辛苦呀!”她朝我们这边瞟了瞟,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暗示我们。
  我只好和弟弟、大姨家的表姐轮流抱着她溜达。还没走多远,我们已经累得够呛了。
  “走,去那边歇息、歇息。”表姐提议。
  正好四个位置,表姐、弟弟、表妹和我每人一个,围着圈儿坐了下来。
  “你知不知道你很重啊!”我开始打趣表妹。
  “不知道。”她有点害羞地把下巴埋在衣领里。
  突然,弟弟问表妹:“谁是大坏蛋?”紧接着又说:“没事,大姑现在不在这儿。”妹妹看了看四周,声音带着腼腆地说:“大姑是个大坏蛋。”
  “哈哈,你真是的,现在看大姑不在,你敢说大姑的坏话,要是大姑在了,你指不定又说谁的坏话呢。”
  “小心回家跟你大姑说噢。”
  “对了,对了,我们录音回家放给大姨听。”
  这可把我们闹翻了,忙着掏出手机又重新问她一遍:“谁是大坏蛋啊?”
  “大姑。”表妹有点不知所措,但还是坚持原先的说法。
  “哈哈,妹妹啊,回家你可惨喽!”表妹没明白怎么一回事,也跟着假笑了几声。
  晚上回到家,我们迫不及待地播放录音,全家人又哄堂大笑起来。
  “你是不是说大姑的坏话啦?!”大姨逮到表妹问。表妹“啊啊”叫了几声,忙躲在她妈妈的身后。
  外面“嘀嗒嘀嗒”,是雨滴亲吻地面的声音。日阳夜雨,一天的天气翻来覆去的。要搁平时,我肯定会平添许多莫名的惆怅,但是今天没有,因为有人小鬼大的表妹在。
  【模拟评分】(总分50分)
  内容(20分):从妹妹的外表、学大人腔、背后说大姑坏话这三个方面,写她的少年老成,写她的纯朴、精明,让妹妹有一种“浮雕”的感觉,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令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虽然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似乎爆笑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但作者觉得到位了,且津津乐道,这其实也是一种“深度”。(+17分)
  结构(10分):充满“笑感”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大人腔,精明的失算,这3个内容仿佛3颗明珠,由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根线贯穿起来,简洁、紧凑,一目了然。结尾部分对雨的感觉描写,似乎是不经意的勾勒,却反衬了妹妹给自己带来的欢乐。(+9分)
  语言(10分):简洁、明快,传神写意。无论是白描人物外貌,还是叙述人物语言、行动、神态,都点到即止,但人物的内心世界已经明澈地呈现出来。而“笑感”“婴儿肥”等词语的个性化使用,还有对妹妹形象的刻画,如“头发像一只啪嗒着翅膀,老半天也飞不起来的小鸟”,更是显出独特的视角和体验。(+10分)
  创新(10分):珠串式结构,情事相依的写人技巧,结尾的反衬手法,都谈不上什么创新。可是,这些元素一旦融化到对妹妹如话家常的介绍中,便显得极其自然,仿佛是未经雕琢,天然地生长出来似的,这其实是一种很高妙的境界。(+9分)
  得分:45分(一类卷上)
  (注:本文为《创新作文》约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