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江苏省通州市刘桥初中 金小树  时间:2012/3/9 23:33: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97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能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能力目标:
  1、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和品读。
  2、教学难点:品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协作质疑,合作探究。
  2、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3、通过朗读和品读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舒缓柔美的音乐,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提问:哪个字词你认为很重要,但可能被大家忽略,请站起告诉大家。
  2、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已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
  认真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疑问,也可以是对整篇课文、对作者、甚至对编者的质疑。
  然后小组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每个小组只有一次提问的机会,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段落,并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生动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如:〈可用课件展示〉
  我喜欢文中这句:              ,理由是                  。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五〉拓展迁移
  师生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布置
  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本作业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以致用,学练结合,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五、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春
  朱自清
  盼春             总
  绘春:草花风雨人     分
  赞春                      总
  六、教后反思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教师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认识到,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课教学中,本人将教师摆在引导的地位上,而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充分合作,引导学生协作质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有学习结论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的强迫性奉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