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之我见

作者:王寿波  时间:2012/4/19 17:36: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92
  《荆轲刺秦王》,它以洗炼而又生动的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再现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虽然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然而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荆轲刺秦王,可以说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弱小的燕国,在强秦将要吞灭诸侯、一统天下的非常时刻,以太子丹为首的燕国君臣,把微弱的希望寄托于荆轲一人。为了找到这个人选,太子丹费尽心思。他先是请教太傅鞠武,鞠武向他推荐田光;而田光认为自己身体孱弱,有负厚望,向太子推荐了荆轲。太子丹找到荆轲后,将燕国的存亡大事委托给荆轲,并拜其为上卿,以上宾相待。荆轲接受使命后,也做了相当的准备:花百两黄金,买下了天下最锋利的赵国徐夫人短剑;带上秦国名将樊于期的首级、燕国最肥美的督亢的地图和著名的勇士秦舞阳。有了这些准备,荆轲的行动,应该是成功的。但是,就在这时候,太子丹突然忧虑荆轲反悔,便敦促他上路。荆轲忠心赤胆,却遭人怀疑,十分恼怒,于是便有了易水送别和血溅秦廷的悲壮。许多人只注意了悲歌慷慨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特殊场景,却很少探究荆轲心情的变化。被误解和怀疑的荆轲,心里在汩汩滴血。此时此刻,壮士的易水悲歌,更是为实践诺言而
  歌。但最终还是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一谋杀计划功败垂成?。
  试想,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西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是不是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呢?
  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观点给人的就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他在谴责荆轲的诗中写到:“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他果断指出,在策略和手段上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还明确指出这种个人恐怖行为乃是一种“短计”,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杀手,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代价虽然不是燕子丹所要考虑的,但是能否换回理想的结果,燕子丹似乎考虑的很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燕丹用荆轲刺秦王的之事说他“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说荆轲不过是“刺客之靡”“君子盗诸”。说明以暗杀对付一个国家,对付那样一个蒸蒸日上的强秦,实在远非上策。有时候,只凭“一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只是徒劳而已。
  姓名:王寿波     地址: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 
  电子邮箱:wsb5418@sohu.com  邮编:053517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