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备教策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0/19 10:43: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580字。

  《荆轲刺秦王》备教策略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
  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
  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
  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
  五、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二)诵读评点,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句读、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
  (三)思考梳理,整体感悟
  1、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情节的归纳。
  开端:秦军压境,危在旦夕。
  发展:谋划行刺,於期自刎,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高潮:厚遗蒙嘉,机巧善辩,血染秦廷。
  结局:事败身死。
  2、教师点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分析体会,鉴赏探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