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导入艺术
作者:丹江口市盐池河镇中心学校 杨长征 时间:2012/4/25 11:18:46 来源:hlhsz转发 人气:4555
一、故事导入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们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如果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持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
二、设问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抓住他们的求知心理,急切了解新课内容。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设置吗?”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齐呜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仅中国古代可引用的成语就有几十个。牧野之战的“反戈一击”,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孙武的“三令五申”,班超的“投笔从戎”,项羽的“破釜沉舟”,鸿门宴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淝水之战的“草木皆兵”……都可以引用导入。学生普遍反映,常引用成语,使他们史实记得牢,只要一提起这句成语,就能回忆起相应的历史事件。
四、文艺作品导入
诗词、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学习《难亡九一八》时,先播放了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沉重、悲状、愤恨的歌声将学生带回到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蹂躏东北的领土,成千上万的人民被迫离开可爱的故乡,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声的结束,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始终聚精会神,效果良好。
五、名言导入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他们的心目中总有一些比较崇拜的人物,用名人的经典语句导入新课,往往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我先朗诵了马克思的一段话: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然后问学生,这个人物是谁?他有什么功绩能得到马克思这样高的评价?由此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六、图表实物等直观教具导入
图表实物等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激起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其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在学习《开运河 兴科举》一课时,先出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教师讲述: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南北水运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后提问:这条大运河最早是何人于何时开凿的?由此导入新课。在学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和瓜分狂潮》时,先出示当时一位爱国者所绘的《时局图》,教师讲述这幅图揭露了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现实和企图侵吞中国的野心。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烈憎恨。
七、谈话导入
这种方法比较自由,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在学习中古史《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主题时,教师先简略介绍了学生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如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千古绝唱,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接着概述唐朝的影响: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时的风俗,它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之一。这样把学生带入到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创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设计导入,一定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收到事半倍功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