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创新有新招

作者:zzflxm  时间:2012/10/21 16:33:13  来源:zzflxm原创  人气:405

  设问是“探究——发现”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诱导,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动力。
  我们都知道,在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提问式教学中,大多数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的。因此,学生仍是被动的作出反应,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现在虽然有许多老师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但是他们的提问式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思想,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他们在提问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问题都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性。这也就形成了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格局,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只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为了避免设问的肤浅和重蹈“教师中心论”的弊病,就必须在设问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而要做到这一点,创新性提问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为创新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可以交替使用。
  首先,求异式提问。即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新的东西。譬如:有一次我叫学生口头作文《话说东施效颦》,我问:“你们觉得这个题目怎样?好写吗?”这时,台下异口同声地说:“好写!”结果我问了几个同学,他们都是紧紧的围绕着“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所包含的意思去构思立意。我问:“他们的构思好吗?如果还有不同想法的,请说出来大家听听?”“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是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去思考。”一个同学说道……练习结束了,可全班同学被激发起来的滚滚思潮,却依然奔腾不息。
  这样的一节课就是求异思维,即“换角度思维”、“批判性思维”、“正反面思考”。它是培养学生使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获得独特而合情合理的见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学生口头作文过程中,老师及时赞赏、评价,并不断抛出一个个求异式提问,这样将学生的兴趣、思维活动一次次地推向高潮,获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其次,发散式提问。所谓“发散”,就是选准一个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即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如对罗敷形象的评价:
  问题: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如此年少,怎么嫁给了一个40岁的男人?是不是攀附权贵呢?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学生回答正激烈的时候,老师再抛出第二个问题:这首诗的结尾以罗敷的叙述作结,带有喜剧色彩,请想象一下罗敷、使君各自的神情?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趁他们兴趣高涨时,老师揪准机会,甩出下一个问题:
  既然罗敷是一个采桑农妇,诗人为何极力刻画她美丽的服饰和外貌呢?
  ……
  就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散式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兴趣,牵引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但是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矛盾状态,这是激发探究兴趣,增强创新思维活动的强烈的内驱力;还要注意它的整体连贯性以及答案的开放性。
  再次,迁移式提问。即通过提问将课文的学习迁移,引申到广阔的生活,或迁移到其它学习对象上,使学生产生感悟、共鸣、联想,从而产生新的求知欲。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和万芳类似的情况?你是怎样处理的?”这样一来,不但文本盘活了,大家有话可说,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还将课文内容学习迁移到让学生联想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曾与父母产生过的矛盾的故事,并讲述出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想象式提问。即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身处地,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具体、生动的新形象。这种提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譬如,讲解温庭均的《梦江南》一词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可设计提问:“谁能结合词中思妇的举动,想象一下,她此时的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思妇孤寂之感。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或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定要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疑惑,还要使问题具有趣味性。难度要刚好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太低,否则,问题便缺乏意义;太高,又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放弃探索。如果一堂课把问题设计好了,一定会收到臆想不到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