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设问启思;激发兴趣,形成能力

作者:霍州一中 贺志锋  时间:2012/5/2 23:29: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89
  【案例背景】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主导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抓住细节难点,出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完成上述任务的有效途径。
  案例一:《鸿门宴》中樊哙为什么没喝第二杯酒?
  在引导学生学习《鸿门宴》的课堂上,我突然发现,项王问樊哙“能复饮乎?”后,文中并没写到樊哙饮下第二杯酒,樊哙既然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为什么又没有喝下那第二杯酒呢?于是我让学生停止后面的学习,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展开热烈讨论,气氛十分热烈。随后学生各抒己见,我作评价引导。
  生1:项羽是刘邦的敌人,也就是樊哙的敌人,喝敌人的酒显得没气节,丢人,再说,也觉得恶心!(大家笑)
  师:如果喝敌人的酒显得没气节,丢人,觉得恶心的话,为什么要喝第一杯呢?
  生1:他可能喝第一杯时还没想到这个问题吧。(大家笑)
  师:樊哙刚开始真就这么没头脑吗?到底为什么喝第一杯酒呢?
  生2:喝第一杯是为了向对手显示自己的无所畏惧,震慑项羽。
  师:那为什么不继续喝,继续震慑呢?
  生2:没必要了!第一杯酒已经达到震慑的效果。
  师:何以看出?
  生2:?
  生3:项王两次称樊哙为壮士,说明樊哙在精神上已经压倒项王。(掌声)
  师:再喝一杯不是更能让项王佩服吗?
  生4:当时情势危急,樊哙要抓住一分一秒救刘邦,喝第二杯酒是浪费时间,贻误战机!
  生5:樊哙此时要做的是说后面的一番话,让项王处于不义之地,在道义上压倒敌方,没那工夫喝酒!(掌声)
  师:还有其他意见么?
  生6:第二杯酒喝下去就晕了!(大家笑)
  师(笑):理由?
  生6:前面已经喝了一大杯酒。
  师:再喝一大杯就晕了?有根据吗?
  生6:项王问:“能复饮乎?”说明项王感觉樊哙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师:有道理吗?
  生(众):有。
  师:请注意喝第一杯酒的前后情景,项王是怎么吩咐的?
  生:“赐之卮酒”
  师:手下人怎么作的?
  生:则于斗卮酒。
  师:“斗”的用意呢?
  生:想灌醉樊哙。说明这一大杯就了不得了。
  师:可见第二杯酒下肚樊哙还真可能晕了而误大事。
  师:第二杯酒并没喝说明樊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7:机智、果断、头脑清楚。
  师:非常好,从一杯酒的分析我们对樊哙这个角色了解得更加深入,可见细读文言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生8:我还有不同的看法,文章中没记载樊哙喝第二杯酒,不见得就没喝,很可能说完后面的话后一饮而尽,只不过是司马迁省略了?
  师:他的看法有没有道理?
  生(全体):有!
  师:掌声!(大家鼓掌)
  师:学习就是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绝不人云亦云,才能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局面!(下课)
  案例二:烛之武为什么“夜缒”而出?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自然段首句“夜缒而出”时,我突然感到“夜缒”二字很有文章,于是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见解。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如下各种结论:
  1、 选择夜色深沉时出城,是为了借夜色掩护秘密出城,怕被晋国发现,因为烛之武要出使秦军,分化瓦解晋国的同盟。
  2、 选择“缒”的出城方式,是为了安全起见,如果打开城门敌人可能趁机冲进来,说明当时的情势十分危急。照应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3、 “夜缒”足以看出烛之武的心思缜密,智慧超群。
  4、 “夜缒”也能凸显烛之武救国于危难之间的伟大意义。
  案例三:陶渊明为什么要“宵逝”?
  学习《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时,我感觉“宵”字很有意思,便空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发言。
  生 1、星夜离去说明陶渊明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师:请注意这句话的时态,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还是将要发生?)
  生1:将来时态。
  师:从那个词看出?
  生1:“当”
  师:非常好,但收拾好行装正好是晚上吗?如果早上收拾好呢?也要等到晚上离开吗?这怎么体现迫不及待呢?如果这个地方是进行时态或完成时态,你的看法就非常有道理了。
  生!:(似有所悟),这样推理不合适。
  生2:陶渊明在晚上出发是想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想问题,写诗,白天出发太嘈杂。
  师:那么天亮以后呢?是否就停下前进的脚步等到天黑再走呢?作者行动的目的就是要想问题作诗吗?
  大家排除了这一说法。
  生3:陶渊明选择晚上出发是想表明自己是从黑暗的官场出发走向光明的田园。
  师:为自己的离去安排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环境?真不愧为诗人啊!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不过诗人此时有这个闲情逸致吗?
  生4:陶渊明选择星夜出发,是不想惊扰百姓,也给自己一份清静,因为白天走百姓和县里官员一定会挽留围送,这样的人应该是一个百姓欢迎的清官吧。
  师: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生(众):有!
  师:你可以做导演了!(掌声)
  生5:我认为陶渊明选择星夜离去是因为他觉得中途离任,为一己私情,弃一方百姓于不顾,无颜见当地百姓。
  师:有道理吗?
  生(齐):有。
  师:你也是优秀的导演!(掌声)
  生6:我认为我认为陶渊明选择星夜离去是羞于见人,是想把夜色作为他的一块遮羞布。
  师:遮羞布?遮什么羞呢?
  生6:“犹望一稔”说明他想带点粮食回家,不做官了却留恋官府的粮食,这是羞耻之事。
  师:还羞什么?
  生7:退出官场毕竟是一种失败,不是什么光彩事,因此无脸见人选择星夜离去!
  师:很有见解!你触到了陶渊明灵魂的痛处!(掌声)
  师:“宵逝”并不是什么归心似箭,是在是无颜见人啊,是一种逃离。一个“宵”字蕴含了陶渊明多少人生的辛酸啊!
  师:抓住细微之处,我们便能抓住文章的精神,透视人物的灵魂,分析细节,其乐无穷!
  【教后反思】善于发现文章细微而关键之处,及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实在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实在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关键一条:教师必须对生活、人生、社会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并且有灵活处置,临场判断,准确措辞,随机应变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