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寓德于教——又教《献给母亲的歌》

作者:六合区竹镇民族中学 侯宏伟  时间:2012/11/2 19:18: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编排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这个内容非常切合实际。一是切合本单元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二是与时俱进,我们老师教学本课时间在“三.八”妇女节前后,在全世界都关注这个节日的浓浓氛围中,也好让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母亲,有现实教育意义。三是有助于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孝”的美德。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往往由于家庭的宠爱和初中生年龄特点,有叛逆个性的不在少数,常常是唯我独尊,尤其是对待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根本没有感恩之心。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的小“摩擦”时有发生,我是班主任,经常接到黔驴技穷的家长们的求助电话。所以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孝敬父母)尤为必要。我每给一届学生教学本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还记得我给上届学生教学本课内容,我只是充当幕后策划者、观众和评委,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尽情地在课堂上表演。
  今年,我在教学本课时设计这样几个环节。课前准备:①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②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④歌颂母亲的歌曲。⑤背诵两则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⑥上网搜查母亲节的来历和母亲节的时间。
  上课时,我利用学生搜索的有关母亲节的由来导入新课。课堂上第一个环节:道不尽的母爱。⑴大自然中的母爱。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四幅画面,让学生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幅,给它起个感动的题目。此题设计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及表达能力。⑵让学生说一说你所见到或听到大自然中母爱的故事。这时候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因为我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里小猫小狗的故事很多也很有趣,自然有话可说。我认为教育的契机到了。我首先肯定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有助于学好语文。接着又说:“动物世界尚且有如此伟大的母爱,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呢?下面哪个同学为我们说说自己感受母爱的故事。”这话一出,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谁也不想最先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琐事。紧接着我让语文课代表先发言,她说的是从母亲每天为自己洗衣做饭中感受到母爱。我怕其他学生的发言会重复这个话题,我灵机一动说:“有哪个同学给我们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当时没能体会到母爱,而现在能体会到母爱的细节,”也许是受老师话语的启发,也许是学生的心灵发现,课堂上有几个同学的手举起来了,汪露露同学哭着说出自己因为作业没做,被老师发校信通告诉母亲,她妈妈数落她几句,因为好气,星期天三顿没吃饭,母亲哭着求自己吃饭的事,并且说当时自己太无知太蛮横,不能体会母亲的心。许多同学感动得流下泪来,更有同学低头在哭,我认为这一事例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深处,让他们深刻反省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不足之处,重新体会到那久久未能发现的父爱和母爱。又有几个同学流泪说出自己被妈妈教育的事,现在确实体会到“那也是一种爱”。特别是王铭飞同学说出自己和母亲对打的事,并且保证“以后不管母亲怎样教训自己,都不会还手”。我用自己教育孩子的事现身说法,告诉学生:母亲打孩子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定是孩子非常不听话,很伤母亲的心,母亲才会动手打孩子的,要知道“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倾听母亲育儿的艰辛,从而理解母亲、体谅母亲。
  我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多角度看母爱。①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②有一位母亲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学习上给孩子请家教,但是她从来不抽出时间陪陪孩子,一有时间就打麻将,你是怎样看待这位母亲的?假如这是你的妈妈,你准备怎样与她沟通?(任选一题作答)。这两个题目一出示,同学们议论纷纷,一直认为狐狸的妈妈做的对,关爱孩子不是事事包办代替,应该善于教育孩子并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不能培养孩子的依赖心里。而第二个题目,学生褒贬不一,双方都各执一词,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第三个环节是歌颂母爱。①说出歌颂母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名称及作者。②朗读或朗诵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文。③唱一唱歌颂母爱的歌曲。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综合素质的舞台空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个环节是报得三春晖。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回报母爱?有学生说用优秀的成绩来回报;有学生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有学生说为母亲洗脚、捶背之类的回报方式。不一而足,同学们孝敬母亲的方式都化作具体的语言表白,但我认为还不够,还得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并且直到父母终老。于是我说出自己儿时的一句孝敬父母的诺言“带父母到城里居住”,我告诉学生老师儿时的生活,城乡有很大差别,农村生活很苦,那时的农村孩子都想跳出“农”门,为了尽孝的目标,老师不断地努力,才有今天的生活,虽然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但我一直在努力着,力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实现这个愿望,自己平时也非常注重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孝敬父母,让父母的晚年生活得开心一点。最后全班同学跟着多媒体音乐播放,齐唱献给母亲的歌---《感恩的心》。
  这一堂课在优美的旋律声中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久久地回味与感动。作为老师不仅仅担负着教书的职责,更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介于幼稚与成熟之间,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个性,在家庭生活中遇事情常常表现为外在的冲动与浮躁,他们需要长者的引导与感化,引领他们正确地表达情感与思想。笔者认为本堂课的亲情的倾诉、情境氛围的架设能感动每一个学生,尤其能感化那些曾经有过叛逆的学生,把“尊老爱幼”的种子播种在每一个人的心田,并且让它生根发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