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奇葩,璀璨千古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1/25 23:32: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11

  古人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我以前虽然读过此诗,但作为教学,还是第一次。细细品读,感觉《春江花月夜》写得太精彩了。景很美,情很浓。中学教材中像这样的精品实在太少,为了教好这首诗歌,我花了较长时间备课、做课件,并反复修改教案,思考教学方法,寻找较好教学途径。我的教学着重点和体会如下:
  一、 朗读贯穿教学全程。
  大家都知道,只有读懂了诗句的基本内容,才能深入赏析,感知其中艺术魅力。只有理解了诗的大意,才能进一步感悟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叙述了什么事,描绘了什么景,创造了什么意境;才能把握诗歌的景物美,情感美,哲理美。
  二、 用优美的文字表现诗中的画面。
  先读后品,或者边读边品。这首诗一共36句,实际上可分成九章,可看成九首绝句连缀而成。我采取分章品读赏析的方法,有条不紊地解读课文。我要求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句描写的画面或表现的情感哲理。我认为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再造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第一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江潮水势浩大,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好像与潮水一起涌现。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第二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引导学生描述: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学生能够这样描述,怎不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学生通过这样描述一幅幅画面,就像在看风景,就像在享受生活,又怎么会认为学习语文枯燥无味呢!
  让学生由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感知那澄澈空明、幽美恬静、朦胧壮阔的意境。
  三、 抓意象,
  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抓住本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蕴含的情感。
  意象内涵归纳:
  (1) 明月:
  ①.以月暗示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乡怀远;②以月暗示时光流逝、生命流逝;
  ③以月暗示悲欢离合的情感、请月见证悲凉的历史;④以月象征喜悦的情感和凄美的祝愿。(2)江水:
  ① 以水暗示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盛衰的变化;
  ②以水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
  ③以水象征女性和爱情、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
  (3)落花:
  ①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②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
  ③以花暗示世事变迁;④以花暗示离思。
  四、链接回顾,拓展思路。
  第四章“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引导学生链接回顾所学知识: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慨人生苦短、时光流逝的无情)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感慨明月永恒而人生短暂)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饱含人生失意的惆怅)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通过以上等诗句,启迪学生思考明月长照与人生短暂,江水不断与青春易逝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到:尽管人类渺小,宇宙浩渺,但“人生代代无穷已”能与永恒的明月陪伴也是一丝欣慰,人对美好生活总有自己的追求,总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有所作为,对美好的情感有一份期盼。
  五、理清思路,把握抒情层次脉络。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本诗觉得让人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因此只有理清思路,把握抒情层次,才能高屋建瓴、透视全诗,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1、抒发离愁闺怨的思路:17-20句:总写离愁别绪。21-28句:写思妇怀远。29-36句:写游子思归。
  2、抒情层次:
  ① 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1--8句:描写月下美景)——景物美。
  ②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9---16句:感慨宇宙人生)——哲理美。
  ③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17-36句:抒发离愁闺怨)——情感美。
  小结:春江花月(景)、思妇游子(情)、宇宙人生(理)三者完美融合。
  六、把握线索,纲举目张。
  本诗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作为抒情写景的线索,作者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全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全诗以“月”一线串珠,为把握好线索,我启发学生这样整理思绪:
  月光如银,才能见到花草丛生的原野;月光皎洁照在花树上,才有花朵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光如霜,才有那朦胧恬静幽美的意境;月亮悬挂天空,引起人们思索宇宙人生;见月怀人,“扁舟子”、“明月楼”,游子思妇两地相思;思妇“梦落花”,游子天天望月而“几人归”。
  七、突破难点,深入挖掘
  有人说,诗人在这里流露出感伤、绝望、颓废的情绪;还有人说,诗人对人生并不感到感伤、绝望,而是追求和热爱。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说法?
  这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给学生以下提示语: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这首诗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
  读罢以上的话,学生豁然开朗。
  八、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艺术特色。
  夲诗能流传千古,读来回肠荡气,感人肺腑,在于诗人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
  通过点拨,我努力引导学生归纳以下表现手法:
  ①此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②二、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境界。
  ③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④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
  总之,一篇《春江花月夜》,从古至今,不知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不断有人挖掘。我还须努力学习,继续探索,不断从中获取养分,吸取精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教学水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