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不脱的“瓶颈”之苦——《我的信念》教学叙事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10 7:06: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89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了,我如释重负般地从一(4)班教室里逃出来,懊丧的感觉也开始从心头弥漫开来。回到办公室里,拿出平日里最爱的话梅,塞了一粒进嘴里,却觉得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老师,我怎么没觉出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她好像也不过如此嘛。”一想起课堂上章冠炯说的这句话,我就觉得芒刺在背、坐立不安。
  这节课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我的信念》。这是一篇语言质朴、亲切的小短文,是居里夫人晚年时对自己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的回顾和总结。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那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淡泊名利的品格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孜孜热情,都令人肃然起敬。之前在备课时,我把学习目标作了两点定位:
  1、了解居里夫人,理解“信念”的内涵,领略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坚守的人生信念。
  为此,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完成这个目标。一是立足课文获取信息,了解居里夫人;二是在课文中找出居里夫人在生活、事业、名利等方面的信念;三是联系自身谈启示、收获。这三个步骤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当时我很为自己这个精妙的设想而得意。可没想到的是到了课堂上,一投入实践时,才发现效果远没有我想像中的精彩。第一、第二环节是在学生漫不经心,稀稀落落的参与中勉勉强强地应付过去了。到了第三环节要谈感受时,课堂教学索性就在“瓶颈”之中“卡”住了,上不去,又下不来。我还嗅到了一种沉闷、死寂的气味。
  “学了课文后,你对居里夫人有了怎样的新认识?你有怎么样的启示或收获呢?”我问。
  没有一个人举手。课堂上“水波不兴”,安静得让人害怕。
  “哪位同学来带个头,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收获,好吗?”我又问。
  低头的,观望的,皱眉的,依然没有一个人举手。
  “章冠炯。”我只好点名。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学生,平时上课发言时总是说得头头是道,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信今天,他的表现也应该不赖。
  可意外偏偏出现了,章冠炯站了起来,一反常态的拘谨,他抬头看看我,又低头看看书,却一语不发。
  “章冠炯,说说你的课堂收获,好吗?”我说。
  “我,┅┅”他欲言又止。
  “说吧,没关系。”我鼓励他。
  “老师,我怎么没觉出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精神力量?她好像也不过如此嘛。”
  犹如耳边响起一声平地惊雷,我呆住了。这就是章冠炯,一个尖子生的课堂收获?
  这时课堂上,一些学生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居里夫人的魅力,精神的信念,你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吗?学了这篇课文,你一点收获都没有吗?”我感觉自己急躁起来。
  真希望他能摇摇头啊!可事实上,他盯着课本又一次沉默了。
  我脸上的微笑也开始变得僵硬。
  “那其它同学呢?有没有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呢?”我开始转移目标,全班51个学生总应该有被居里夫人感动的吧?
  沉默,还是沉默。
  “快举手啊,快说有啊。”我心急如焚,就是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也好啊。可是,希望如肥皂泡一般再一次破灭了。没有一个人举手,都无动于衷地坐着,甚至我还不幸看到有几个同学在暗暗摇头。
  我开始气急败坏起来。这不是在告诉我,这节课我白上了吗?我精心设计的三个环节成了一个“空套头”?教学目标成了一句空话?我忙碌了一节课,学生的收获依然是“空空焉”?怎么办?还讲吗?讲还有用吗?
  “那……那就再读课文吧,边朗读边去感受。”矛盾之中,我决定先让学生再去读读课文,希望他们能从朗读中得到一丝体会吧。可没多久,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最后那个问题就这样被我不了了之。
  可这样敷衍了事毕竟不是我的作风,我厌恶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教案实施起来会如此苍白又乏力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让学校领导去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双休日上课没有一个学生喜欢。”旁边有老师在议论周六社区学校上课的事情。
  “学生是怎么说的?”对!为什么不去听听学生的想法呢?看看他们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听听他们的意见总比我一个人在空想想要有意思得多啊。我灵机一动,决定去教室里布置一个课堂反馈的任务,做个问卷调查。当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
  1、 对老师今天的课,你满意吗?为什么?
  2、 你觉得这篇课文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
  收上来之后,我看到学生在反馈条子上这样写着:
  “老师,居里夫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啊?为什么你不讲讲她的故事呢?我最爱听故事。”
  “居里夫人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可是她到底伟大在哪里呢?老师上课的时候能不能多讲讲居里夫人不寻常的地方呢?”
  “老师,我们不熟悉居里夫人,她离我们太远了,我真的体会不到她的魅力。” 
  “老师,这堂课太枯燥了,能不能让它变得得有趣点呢?”
  “老师,我连居里夫人是个怎么样的人都还没弄清楚呢……”
  ┅┅
  听着这一句句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呼唤,我渐渐地从迷团中醒悟过来。
  学生最想听的是居里夫人的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她的经历;他们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讨厌死板无味的说教。而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居里夫人的崇高敬意,从而激励他们前进。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文只是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的经历却谈得很少。文章本身已经比较枯燥。所以要让课堂生动起来,要让学生汲取到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就必须要先让居里夫人的形象“丰满”起来,“立体”起来,“活”起来,离我们“近”起来。如果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还指望能谈得出什么感受来?不熟悉一个人又如何能来评价一个人?只有真正走近她才会有机会去真切地感受她。所以如果我事先布置预习,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在课堂上用收集来的故事做个“人物形象大拼图”,先树立起对居里夫人的鲜明印象,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了,再借课文去体会居里夫人的魅力,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有时候,一个细节的设计就可能影响一堂课的成败。文章仅仅是个例子,课堂也仅仅是个平台,而真正的“活水源头”应该在课外,在生活中。以课文为基地,适时适地地去“郊游”一下,可能会呼吸到更清新怡人的空气。这样,学生也才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课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收获多多、趣味多多。
  另外,这次教学也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平时备课中存在的缺陷。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两年了,可是在平时备课时,我们总还是习惯于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该教些什么,该怎么教,却从来不考虑学生会对哪些感兴趣,他们想学些什么,总是强调了教法却遗忘了学法。所以到了课堂上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实施教学时,总觉得教起来力不从心,磕磕碰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真正地“蹲下来”听听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样学,然后再去考虑该怎么样去教,这可能才是我们在备课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