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教书,边读书

作者:张月东  时间:2013/3/28 20:22: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34

  我不是一个读书人,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读书。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36冲。我读了小学就务农了,农村里的那些农活,我都学会了。但书一本也没读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读了两年高中,毕业后也没有机会考大学,又回乡务农,实在没有读过什么书。说起读书,的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痛。但是,也许想读书又往往是没有机会读书的人对读书会有一种特殊的向往,我对读书一直是十分渴求的,后来的确也读了一些书,但都是乱读,我就说说自己的“乱读”吧。
  一、 追着专业读
  我的教师生涯是从1972年做小学民办教师开始的。那时候没什么书读,就是看看参考书,也不知道要读什么书,后来教初中,就捉襟见肘了,于是就看了一些教参以外的书。80年,县里要从800多个民办教师中转3个公办教师,我幸运地考了第一,那时能吃上国家粮,那是走了大运了,高兴的不得了,但没想到教育局调我去教高中,这就有些紧张了,感到了极大的危机。于是,在教学之余,非逼着自己读书不行了。我就从读过大学的老师那里,把中文系要读的书借来,又到图书室借来要读的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由于有压力,有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的追求,那时真是如饥似渴的读,很勤奋,常常是读到深夜12点。那时教师就住在教学楼,住我隔壁的杨老师要考研究生,于是我们一起熬夜,互相鼓励。12点以后还一起打打太极拳。《子夜》《复活》《唐诗鉴赏辞典》《古文观止》等10多部中外名著就是那段时光读的,还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朗读学》等我是扎扎实实读下来的,尤其是现代汉语我还买了诸如《长句分析》《现代汉语800词》等许多著作深入研读,后来我兼任大专的《现代汉语》《逻辑学》的教学,正是得力于那时的自学。现在回想起那时的苦读,还真是一段充实而快乐的读书时光。两年后他考上了数学研究生,我也考上湖南师大本科脱产进修班。古人说,读书非借不能读,的确有点道理。现在看来这“被读书”,还真是一种高效的读书呢。
  二、 跟着教材读
  进修回来后,教育局把我调到了省重点中学任教,这时候虽然有了一点点底气,但到名校任教还是有些惶恐。不读书还是不行的。这是候我读书就选择了两个重点。一是读教材涉及的一些名人的书籍和典籍。二是读专业刊物。
  教科书不但列了一长串学生的阅读书目,教科书还涉及许多作品。如鲁迅作品中,鲁迅说到超人“尼采自诩他是太阳,但他后来发了疯”,我很有点兴趣,就去了解尼采,还读了《尼采论叔本华》,然后又去找叔本华,•••••这样自己就逐渐地知道得多一点了。教材中涉及推介的书很多,可凭兴趣和教学需要来取舍,或浏览,或细读,或摘要••••这种读书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但实用主义有实用主义的好处。这样的读书我读了上百本,让我的底气足了不少,让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境界高了不少。
  我是比较啊喜欢买书的。在湖南,我很舍得拿出一部分工资用于买这样一些野书,三个书柜已经变小了,很难挤进书了。爱人经常怨我。而且搬了几次家,真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很累人。那些书丢在湖南,现在退休了,准备把这些书赠给绥宁一中,我老婆很赞成,她早就厌烦那些书了。但说真的,我还是有些舍不得。
  除了喜欢跟着教材读一些书以外,我读得比较多的是专业刊物。
  语文杂志是比较多的。我订阅专业杂志,最早开始于80年代。记得自费订阅的第一本语文杂志是《语文教学与研究》,后来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这上面发表的。教高中以后,就订得多一些。《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几本杂志,我一直坚持订了10多年,我每年是学校订杂志的大户,后来学校也有补贴,我也就不太心痛,全部用光。每次收到这些杂志,每次都会收到一次喜悦。这和到阅览去阅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是自己掏钱买的,就总想着要读完,不然总有点浪费的感觉。每次我都会将自己喜欢的文章剪裁下来。又分类整理,贴了一本又一本。每学期又将各期杂志装订起来。后来书柜里实在是放不下了才做处理。但《语文学习》《语文月刊》现在还保存着80年代的,我舍不得丢掉。其中《语文学习》的“写作指引”真是给我许多指引,后来我的几本作文编著也得益于她的指引。这些杂志的确让我受益匪浅,她们解决了我备课中的许多柴米油盐问题,解除了我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同时也让我熟悉了刊物的风格特点,投稿也就容易被采用,成了多家中文核心期刊的特约撰稿人。她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 一个“土包子”出身的民办教师,成长为广东省语文特教教师,这些杂志的确是帮了不少忙的。除了这些中文核心期刊外,《新华文摘》也是我很爱读的,它是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的文摘半月刊。我的许多原创阅读题的文本都来自这个杂志,因为这个杂志的选文代表了诸领域的前沿思想。所以我的多年的原创高考模拟试题发表后常常受到好评。现在我也常找它读读。我们德胜学校也订了,建议大家去读读。这几年,人老了就颓废了不少,这些杂志都不订了,现在只订一本,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叫做《高中语文教与学》,这本杂志的文章应该是中学语文界的精华本。在这里我冒昧的建议一下,我们的年轻的语文老师,应该多订阅一些专业杂志,它会让你觉得充实和踏实不少。因为你总是站在比较高的地方瞭望,见到的风景还是要多一些。你会逐步知道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该放弃的,哪些是浅俗的,哪些是本真的。
  三、 与学生同步读
  一是要求学生读的书,与学生同步读
  我这一代人,该读书的时候,没读几本书,唯一的弥补就是一边教学一边读书,好在我们的工作是教语文。这是做语文老师的幸运,阅读也是工作,很享受的!我常给自己定一条规矩,教材规定学生读的书,如果自己没读过,就都要想办法找来看看,即使不通读也要看看翻翻,大致有点感觉,这样才觉得踏实一点。
  实话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我都是这样读的。尤其是《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教过10多遍,但每教一次,我都要求自己多联系其他章回的故事,所以对红楼梦的情节人物就比较熟悉。有时还做一些专题阅读,比如,我就曾专门去买过一本叫做《红楼梦诗词》细读过。这样我逐步加深了对红楼梦的理解。会有“好书不厌百回读”快乐感受。说真的,如果要求学生读的,你自己都没读,那对学生是没有感染力也没有说服力的。也还真不好意思呢!
  二是学生自己喜欢读的书,与学生同步读。
  记得第一次陪着学生读的第一本书,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那是在教初中的时候。小说《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代表作,文革期间列为禁书,1979年作者平反,作品公开出版,引起巨大反响。记得那时候班上订了《中国青年报》,该报连载这部小说。那时候一般中学图书少的可怜,几乎是没书读,于是我就让学生读,我把它剪下来,贴在厚纸上,班上居然有很多同学在阅读。而且对一个学生影响很大,他就是黎前虎。他考上高中后,居然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读得有点走火入魔,但后来他说,他的很多文学细胞正是那时候生长的,他现在是顺德“伊之密”公司的几个老板之一,资产已经是10多个亿了,去年温总理到该公司,黎前虎很高兴地告诉我,他的理念引起了总理的很大兴趣。我怀疑“伊之密”的命名字也出自他。不然那么一个高端精密机器制造公司,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巧妙的名称呢。我这次到顺德,他专门邀请我参观他的公司,他说他的公司还要建文化公园,我想这些理念是否与他的文学阅读有一定联系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