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学校教育诱人的“气场”
作者:王大智 时间:2013/4/8 17:50: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05
孟子讲: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即我们常说的大气。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文学家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政治家毛泽东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哲学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其它还有诸多“胸中有丘壑”者,“天地任我行”者。总之,一股大气满溢于言,溢于胸。伟人者,伟在气。同样名校者,名在气。学校的教育要体现出一种大气。但现实中学校中却充满了小气。
如学校的考勤迟一分钟就算迟到,早一分钟走也不行,致使有的学校老师翻墙头提前回家烧饭,学校管理者还以严沾沾自喜;教案是细化到必须填全几个项目,少一个扣多少分;过程必须写出几个步骤,否则要扣多少分;教学反思必须达多少字,否则要扣多少分。又如考试成绩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排名次;算奖金,为一个生病的学生到底算不算分母在那里纠缠;课间十分钟是划分到上堂课老师五分钟和下堂课老师五分钟的,不得早走,也不得迟来。如此等等,所谓以严、以细强化管理的“妙招”。
这些管理让学生把本班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把垃圾偷偷地倒到别班的包干区;班主任把本班学生管理得循规蹈矩,却对别的班孩子翻天覆地的嬉闹视而不见;所谓的集体备课,都谦虚着是来学习的,都说不痛不痒的话,舍不得传经送宝,唯恐他人的超越;学生的合作也难以推行,都说“我也不会,还是问老师吧”。 睚眦必报、小鸡肚肠者日多,宽容、豁达者渐少。这样,只从眼前的蝇头小利出发,没有了长远利益;只从树木出发,看不见森林;只从个人出发,从小团体出发,没了大局,大家之气也就谈不上了。
所谓的细,所谓的严,逼老师小气,也逼学生小气,管住了少数小家之气者,却让大多数有抱负的人不悦、心痛,甚至失去了教育的幸福感。
所以在严细的基础上,一定也要有粗松,讲辩证法,有毫厘不差的精细,亦要有难得糊涂的潇洒,这也是一种大气。
因此,管理者要学辩证法,学哲学,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了小事忘了大事。盯着树木,看不见森林。要有综览全局的本领,要从理念上转变对学校管理的认识,进而在制度建设上为大气奠定基础。
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我,大气像一棵树一样,要强干粗枝才能托起,这个强干粗枝就是阅历、学识、胆魄等。诸如多听交响乐,多看星空、大海,多登攀高山,多读气势磅礴的诗句、文章、伟人传记,善于养自已的浩然之气。
其次,我们的校园标语,如橱窗、教室、宿舍、食堂,甚至厕所标语等,我们的课本选文,都应自觉体现大气的校魂。
再说静气。古人云:“静如处女。”“静以修身。”“宁静以致远。”“每逢大事有静气。”静不仅是身体的静,更包括脑筋的静,思索的静,心灵的静。魏书生讲“松静匀乐”。总书记讲“不折腾”。这一切都是说我们要培育师生的静气。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学校领导这头来讲,静不下来。今天这个会,明天那个会,有时开会的领导还分不过来;今天这个检查,明天那个检查,有时一天就来几个检查,个个要应付,个个要过关。
从我们老师的课堂来讲,课堂少有静的因素。大部分人已确实不认可满堂灌了,但大部分人仍认可满堂问,而且问得过多,过快,且美其名曰:大容量,高密度。而正因为密度大,学生少有时间思,更谈不上沉思,看来学生一直不断的学习,但没有深度的,生成性的、构建性的学习,长期下去,思维的深刻性不强,透彻性不够。
从我们的一些教育活动来看,不断跟在时尚风后面的活动不少,今天研究性,明天合作式,今天“环保”,明天“安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走,活动一个接一个,但没有形成合力,动则动矣,效则甚微,甚至前后抵消。
一些活动,心总是仰着极高的名利跳个不停,没有放到心上过滤一下,没有放到那颗沉静的心上过滤一下。如宣誓,是在比声音响;千人签名,是在比人多,卷长。至于声音是否发自心灵,签名是否出自内心,不,反正宣誓是跟在别人后面读的,签名,像大明星一样的多有意思,读为何,签为何,不知不晓。事过即忘。
总之,领导、校长、学生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用手脚在做事,而非用脑用心在成事。因此需要静来成大事。
我们各级领导要学学魏书生一年只开六个会,只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六个会的做法。各种活动要整合,课堂教学让学生足够的思。让大家有属于自已的时间,才能慢慢的欣赏,才能做好教育这份慢的事业。才会在静中收获。
要向师生大力宣传那些静心做事的典范。学习科学家爱因斯坦废寝忘食的科研,文学家多年如一日的搞文学创作,军事家夜以继日的琢磨问题的品质。
要学习面壁思过,甚至进禁闭室反思的静心做事的良好品质。
要学习佛家修身修心的静心之为。
要聆听“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的教诲。
要学习“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的淡定。
要到茂密的森林中,寂静的山石前感受静的伟力。
然后大家都养成静静地看书,静静地练笔,静静地思索的良习。
用哲学家汤用彤的话说:学会沉潜。沉潜着休息,沉潜着修养,沉潜着积聚力量,再沉潜着瞬间爆发。
最后说灵气。学生缺少灵气,不是现在的担忧,是由来以久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赘述。这里我只想谈谈培育灵气的方法和途径。
从学校层面上来讲,一定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该上体育课了,就上体育课,不要被文化课抢占。该唱歌了就唱歌,不要说这与考试分数无关。该休息了就休息了,不要说再强化数学训练半小时。佛讲,饥来食,倦来眠。这是最好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老师这头讲,首要的一条是把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重要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就是怎样使学生学得有趣,让学生主动学、有兴趣的学,趣味面前人人都会升腾起灵气。
激趣里面重要的一条就是想方设法密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谈到作文写作大家头疼。有一次我就要学生专门收集车贴并写几句感想。学生收集到诸如:做人要厚道,开车要道;别吻我,我怕修;还追啊,我到家了;别追我,我已结婚了;哎,你就把我当红灯。等,学生非常感兴趣,作文也写得妙趣横生。
还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敢于质疑的能力。
还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风花雪月,听鸟语莺歌,在大自然面前,人人都是一位诗人,都会灵气十足。所以可带孩子在在草地上、树林中,甚至野花野草的田野里读书。红楼梦讲绛珠草吸了天地精华而有了灵气,虽是杜撰,但自然当中确实有灵气。
学校教育千头万绪,办一所好的学校也牵涉到方方面面,但一所学校有了大气、静气及灵气,这一定是一所好学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