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使用的复习指导
作者:佚名| 时间:2004/5/21 20:35: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84
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由以前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一改动告诉我们,2004年可能考到熟语的使用。
复习熟语,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熟语。那么什么是熟语呢?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成语,各个学校可能都已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了复习,已无须赘述。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是流传于民间,简洁通俗、诙谐幽默而富有特殊意义的语句。谚语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如:“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山望着那山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前半部分用形象化的比喻引出后半部分的深层含义。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惯用语是民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词组或短语,如:“碰钉子”,“拍马屁”,“挖墙角”,“乱弹琴”,“吃大锅饭”,“唱对台戏”……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定性。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碰钉子”,我们不能说成是“碰螺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说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草烧”。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再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属于交叉关系,同一语言既可能是谚语,又可能是歇后语,也可能是惯用语。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搞清楚某一语句是谚语还是歇后语或者惯用语。
对成语使用正误的判断,高三学生应已了然于心,那么我们就拿判断成语正误和判断熟语正误来作一比较说明:
1.使用成语首先得弄清成语的意思,使用熟语更应弄清熟语的意思。很多熟语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义。如“吃白饭”不能从字面理解为吃的饭是白颜色的(或吃白米饭);“三只手”指的是小偷,而不能按字面理解,说某个人长着三只手;“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指临时想办法,而不能理解为去拥抱佛像的脚。因此弄清熟语的意义,是判断熟语使用正误非常重要的一步。
2.成语使用要注意感情色彩,不少熟语也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熟语大多是用来调侃人的,因此也以批评坏人坏事、讽刺不良现象居多,但也有一些熟语是赞扬、歌颂美好品行的,如“主心骨”、“隔着窗户吹喇叭——鸣(名)声在外”等。所以判断熟语使用正误,也得注意熟语的感情色彩。
3.成语使用注重的是对象、范围,而熟语注重的是使用场合、语言环境。熟语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句,口语化是它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气氛中不能用熟语,——除非故意用熟语来调节气氛。
4.成语与其他语言不能重复使用,如“心里有难言之隐”,“心里”和“隐”重复,这里的成语就用错了;而熟语因带有民间色彩、地方色彩,有时候必须用一句大家都能理解的语句加以解释,这就不属于重复,或者说重复是熟语使用所需要的手段。如“你这么做是攀高枝,巴结达官贵人”,这里的“攀高枝”与“巴结达官贵人”是同一个意思,却并没有重复。“你们两个呀,是一对难兄难弟,半斤对八两,谁也别说谁”,这里的“难兄难弟”和“半斤八两”也是同一意思,在熟语中这种情况是允许的。
综上所述,我们复习熟语、判断熟语使用正误时,应从熟语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使用的场合和语言环境等角度去进行。
另外,我们在复习熟语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由于熟语的结构不如成语稳定,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熟语用得对错上,没必要考虑这一熟语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样写上,如把“碰钉子”写成“碰了个钉子”、“碰了几个钉子”、“碰了个小钉子”、“碰了无数个钉子儿”等,都是允许的,并没有说错或写错。(二)高考面向的是全国考生,因此高考试卷中出现的熟语也必定带有普遍性,那些地方色彩浓厚,只局限于某一地区使用的熟语,是绝不可能出现在全国高考卷上的,因此我们没必要花时间去复习不属于全国通用的、让大多数人感到生疏的熟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