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素质校外应试 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减负

作者:不详  时间:2013/9/16 19:01:4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79
  自从减负以来,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了。周一下午两点放学,还有两个半天都没课,这叫全职工怎么办?学的越来越简单,考的越来越难。某名校学的是北师大教材,考的是人教版,附加题全是奥数。如何是好?堤内损失堤外补。学校早早放学,托管班快快接走,一看同学,挺好,都是熟脸。
  我儿子学校减负执行得特好,一点书面作业没有,下午基本放羊。家长都疯了似的报班。家长讲话:“得把这时间占上啊”。现在不是强调多元智能吗?好嘛,更抓瞎了,所有的智能都得开发,要不耽误孩子怎么办?从足球到跆拳道,从奥数到英语,从儿童画到钢琴,报,全报!我知道最疯狂的一个孩子报了12个班,一个课接一个课,排得跟国务院总理似的。
  我一贯大撒把,啥也没报,直接把孩子带回家,坏了,根本找不到伙伴玩,人家都忙着呢。逼着我天天想辙,还不能耽误上班,累了个人仰马翻。一个星期就顶不住了,不行,也得找地方托管去。
  上周去参加教育专家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一生》新书会,因为接孩子不得不迟到。到会后我把“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难题抛给了孙老师。孙云晓不愧是专家,回答得高屋建瓴从容不迫:“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泉。真正有爱心的父母和老师,要做到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一个同行妈妈接着话茬说:“孙老师您说的都挺对,我也一直这么做的,从来没让孩子学什么英语、奥数,她喜欢音乐,就一直学打击乐。可是小升初的时候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附加题全是奥数和超纲的英语,不上补习班根本不可能会。我们的分数只能参加电脑派位去最差的中学。那个学校谁能天天完成作业都稀奇。难怪有人说减负减负,谁信谁傻。”
  另一个同行也说:“挡不住啊。都说证书没用,可是奥数获奖的就是能被重点中学点招。小升初说不考试,可共建单位能去好学校、学区房能就近上,普通孩子再不抓点成绩怎么办?”
  孙老师叹口气说:“你们说的都是现实问题。我早说过,一旦减负,必然会带来补习班的火爆。我们走的路韩国、日本早就经历过,校内提倡素质,校外走的是应试。许多父母都说,没办法,考试制度不变革,压力不可能减少,只能逼着孩子去竞争。但是,父母真的没有选择的空间了吗?不是的!许多父母已经做到了,他们的孩子也很阳光。”
  孙老师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个孩子从小不喜欢做枯燥的作业,但是很喜欢做实验,母亲就和老师商量能否用实验代替作业。老师勉强答应了,好歹没闲着,也行吧。到了高中,这个孩子迷上学做西餐。一般父母哪受得了这个:“马上就高考了,不做题,光做饭,你想当厨子吗?”可是这位母亲很开明,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今年这个孩子申请了剑桥大学,面试的时候,孩子带去了自己的生物论文和自己制作的西餐图集。面试老师一看,这个学生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生活情趣,太好了,录取!
  孙老师说:“减负不等于完全不学。机械性的作业少了,实践性的作业还是很多的。哪怕让孩子做做家务都是很好的习惯培养。比如说,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几个在吃饭的时候对父母说谢谢?又有几个孩子在学校盛饭的时候对厨师说谢谢?这些生活细节的教育比什么德育说教都有用。我始终相信,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重要。一个能把自己书包收拾好的孩子一定能把自己的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回家的路上,我还在和同行争论,孙老师谈的轻松应对减负的理念都是很好的,可是实践中有多少父母能真的转变观念?根子上,我们是不是在乎孩子一生的幸福?要是能想明白了,减负就可以从一部分人开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