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教育系统内探讨减负远远不够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1/20 20:32:25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454
  减负之路仍漫漫
  背景:晓春是上海市某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年11岁,体重不足40公斤,书包却足足有6公斤重。除了语、数、外课本,还装着奥数、科技、美术、信息课和信息册、辅导书等等,林林总总不下20本。(11月14日《人民日报》)
  6公斤重的书包装满了成人的非理性
  万光武(河南):其实,6公斤重的书包里,装的不仅是写不完的作业,更是成人的欲望——对于老师来说,是班级的排名、是升学率;对于家长来说,是要命的分数、是始终能胜人一筹的“特长”。双方的合谋之下,书包自然就有了超重的必然。甚至说,只有孩子的书包足够重、作业足够多,大人才会对孩子“不落人后”拥有足够的信心,才会认为这是在“理性”地爱孩子。
  但这种爱真的是理性的吗?当然不是。6公斤重的书包所带来的,固然可以是令人满意的考试分数,但同时也会累垮孩子的身体,疲惫孩子的心灵。而且在这种极端的育人理念下,孩子看似学遍了琴棋书画,但在“任务式”的重压之下,却难以真正提升他们综合素质。以成功为唯一目标的定势思维,更是让他们无法理性面对任何失败和挫折。这些方面的“先天性营养不良”,导致他们长大成人面对复杂的社会时,如果不能成为最优秀的,就很容易沦为生活的弱者。
  一个重达6公斤的小学生书包,折射出的是成年人对于孩子的“精英化”苛求——期望以知识的灌输、分数与“特长”的堆砌来占尽先机、赢得成功。但在“抢滩占地”的急迫之情下,他们所期望的所谓“成功”质地究竟如何、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益还是有害,反倒无人去顾及了。
  仅仅在教育系统内探讨减负远远不够
  徐娟(福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性把给学生减负放在教育领域来解决,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收效甚微,以至陷入“减负——反弹——再减负”的怪圈。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本质是社会性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往往处于屈从的地位。在他们的身上有“两座大山”:一是社会上教育理念的功利化,把“状元榜”、“升学率”等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准,而不管培养出怎样的人才;二是家长们对教育的超常要求,都希望孩子从一开始就处于领跑的位置,而不管“跑”向何方。
  因此,仅仅在教育系统内探讨减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扭转社会风气,家庭才不会跟风跑,逼迫孩子“一路领跑”;只有家庭主动配合,学校才会科学施教,而不是一味为追求分数而给学生“一再加码”。记得五年前,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黄城根小学听课时,就反复嘱咐要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最近中央又提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这对素质教育问题的解决也至关重要。我们多想再听到“小呀么小儿郎呀,背着个书包上学堂”在孩子们口中传唱,因为这表明他们不但减去了肩上的负担,更减掉了心理上的负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