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单元复习

作者:江西省安福县山庄中学 龙咏梅  时间:2013/9/29 18:12:25  来源:longnv1028 原创  人气:768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重点往往在一课一课的新授上,新授完之后常常拿一张试卷:某某单元测试卷,考一考,讲一讲,就完事了,感觉整个单元就完成了任务。其实不然!单元学习结束后的单元复习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单元复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竖立学生自信心。
  讲完一个单元,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这几课组成的单元阐述了一个什么主题。我们要求学生去分析所学过几个课时的内容,经过思考,找出知识中的脉络,得出结论。比如中华书局版的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完了四课内容(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四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五课  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第六课  “文化大革命”)后,把四课课题写在一起,问学生:“这四课讲述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引导、讨论,学生会明白都讲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再深入点、确切点的说是“关于我国怎样进入社会主义以及进入社会主义后我国的成就与失败”,这样,学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最后引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个主题来。学生欣喜的发现,自己的归纳,居然和书本是一样的,就是书本的单元标题。这个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单元主题往往就是单元的标题,以后单元学习时候会自觉的去关注单元的标题。同时,学生会惊喜的发现:“探索”这个词用的真是精确,因为是“探索”所以难免会犯错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好理解为什么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学生在提升能力的时候,不断肯定自我, 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单元复习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比如学习中华书局版的八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标题就叫做《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生学完这个单元的知识后,分明能感受到两条主线:一是列强的侵略,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进行这个单元复习的时候,归纳列强对我国割地、赔款等等侵略行径,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很容易想到“落后必然挨打”的硬道理,促使学生去思考“怎样才能不挨打?”那就是“国家要富强”。而“国家怎么才能富强?”从小处说“落在学生肩膀上的责任是什么?”从大处说“落在政府头上的责任是什么?”这样,激发学生积极的去思维。学生最终通过讨论,通过思考,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远比老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要有效的多。另外,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学生也从无数英烈的身上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怀,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学习先烈、为祖国奋斗的精神。
  第三,单元复习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
  一个单元往往有四到五课,如果不进行单元的复习,不把它们归纳起来,学生的知识会成一盘散沙。散而乱,乱就不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好知识。刚学还记得比较清晰,过了一段时间,会慢慢模糊、淡忘。只有在学习一个单元后进行复习,把基础知识提纲挈领,整理出清晰的脉络来,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大纲,就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比如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的第二单元,讲的是“近代化的起步”。学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后,从单元标题“近代化的起步”入手,明白“近代化”指的是“经济上的机械化和政治上思想上的民主化”,就很容易记住“经济上的机械化”,我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做了一个努力,那就是“洋务运动”;而“政治上的民主化”,那是资产阶级做过的努力,康梁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以及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思想上民主化”呢,指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样,不仅仅记住了近代化起步过程的四件大事,还很自然的把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阶级成分都梳理清晰明了。这样也就很容易去理解每一近代化的足迹,他们的主张或者口号了,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在奋斗。这样建构起来的知识网络,不再是死的历史知识,而是有了人气,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历史学习也灵动起来活泛起来,仿佛历史都是过去的人在向我们诉说,我们可以和历史人物对话,讨论他们的是非对错。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比我们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说得出了什么经验或者教训,或者告诉学生记住他们都是什么阶级、什么口号、历史意义是什么等等这样的要更有生机和活力。老师归纳后告诉学生,和学生自己去和历史人物对话再得出答案,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所以说,单元复习有利于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有的会终身难忘。
  单元复习,还有利于知识学的更深入,起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等等这样的作用,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会慢慢发现。
  单元复习作用如此大,那么,我们怎么做好单元复习呢?
  这里分教师和学生两大块来讲述。
  教师方面:
  一 、教师在准备单元复习的授课时,导入的时候要高瞻远瞩,要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这个单元大概要复习什么内容。比如说《日本的腾飞和中日关系》,学生一听,就知道要复习日本历史上的“腾飞”(对日本历史起着巨大推动的事件)以及“腾飞”前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这样会让学生自然的联想到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关系,中日关系印证着中日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导入,就不会呆板,不会僵硬的输入历史知识,而是一开头就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想兴趣,让学生迅速有效进入复习内容。
  二、教师进行单元复习的目标要明确,目标要落实。同样以《日本的腾飞和中日关系》为例,这个单元复习的目标就是要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三次腾飞: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日本的飞速发展。要让学生明白日本每次腾飞前、后中国的发展状况,明白中日发展状况是中日关系的指引。让学生得出“我强他就学习,我弱他就侵略”的结论,从而更深层次激发学生为祖国奋斗的情感,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中的情感教育。
  三、教师要准备好单元复习的课堂练习,要选的好,讲得妙,讲练结合出高效。课堂练习的选择,要切合单元复习的内容,要有基础知识题,知识延伸题,研究拓展题,分层次,一步一步的引领学生训练,灵活掌握知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揣摩去归纳,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比如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去查找近三年的各省市的中考题,先练习选择题,有目的的对应二战中著名战役、重大会议的考查。再寻找综合题型,理解二战的根源、危害以及和一战作比较: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前中后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美日关系等等。这样,战争的知识就不再局限于战场,而是活灵活现的一个一个的国家实力的展现以及国际关系的大表演了。
  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要认真仔细,掌握好基础知识。
  其次,学生在单元复习课时候要有“跨越时空”的意识,就是要有横向和纵向联系知识的意识。学生的目光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这几课,有时还要有类似的比较联想,古今中外,时空穿梭,找寻历史的轨迹,把握历史的脉络。学生自己学着去制作“跨越时空”的表格,通过填写出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事件,或者填写同一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去找寻,去探索,让学生用历史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真正的做到论从史出。
  再次,学生自对于学过的知识,养成归纳的习惯。完全等待教师来单元复习的学生太被动,应该主动的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养成归纳、比较的习惯,养成对相似性的敏锐捕捉,养成对不同之处的犀利获取。小的归纳,然后形成大的归纳,这样,在老师稍加点拨下,或者同学互相讨论下,很快的就能掌握的单元知识的精髓所在,更好更快的构建好单元的知识网络。
  最后,学生要认真配合,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并且努力找出练习的精华所在,明晰自己在练习中得到了哪方面能力的提升。这样,学生的自信心日益增强,学生的知识运能力也越发娴熟。
  总之,我们运用好单元复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率都大有裨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