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骤六环节——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模式探究
作者:辉县市高级中学历史组 时间:2012/5/10 18:46: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14
一、学案的编制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学习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二)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三)学习方法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四)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 ---- 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可用于新授课),开放式(质疑、探索、小结、练习,可用于复习课),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估、作业,可用于习题课)等。
三、学案教学的评价
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
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活动。
实行学案教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历史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首先是基于单元目标教学管理模式,是单元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分课时实施,其“三步骤”是指“自学—探究—检测”,“六环节”包括“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六环节”是“三步”的具体展开。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操作如下:
一、集体备课、制定导学案。
1:集体备课,编写集体教案。集体教案,囊括了1~3年级所有教学阶段的历史课程,并逐年修订。集体教案的编写,目的为大大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时间,减少了多数教师重复性备课的时间,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我们的集体教案,不同于公开出版的优秀教案。它分三个部分:第一是知识的梳理,详细分析教材,罗列知识结构,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第二是疑难解析,把教材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逐个找出,详加解释。第三是习题的解答。我们又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增加高三知识小专题,下放到高一、高二学习;并把高考考试大纲放在每一册的最前面,把近四年的高考试题放在书后,直接与高考接轨。后又增加精选的练习内容,供授课选用。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有了统一的授课内容,教师板书的时间节省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节省了,课堂时间被节省下来了。很多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不用多讲了,重点难点问题学生找到解决的捷径了。师生课堂时间精简了,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也可以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了。
2.制定导学案。导学案是“三步六段”模式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体现,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要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最终形成较为实用的模式,它是集体备课、智慧共享的结果。目前我们使用的导学案的模式是这样的,页眉上设计有名称、编号、编制日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层评价的设置目的是发挥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主体内容包括课题、课时、编写者、审定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标解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拓展、小结、课堂检测(分A、B层)、学后反思等。通过课题、课时指明教学案涉及的章节名称、课题名称、教学内容及课时。注明编写者及审核者,体现出编写人和审核人的一种责任意识。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历史部分和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让学生准确地知道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任务、目标以及需要达到的层次,体现单元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有关要求,进而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课标解读是根据单元目标教学管理模式的任务目标阐明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介绍时代背景或总体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材料是一体的,材料选择、情境创设要富有情趣,自学任务布置适当,根据课标知识结构参考教材分成几个部分创设教学情境。知识拓展是开阔学生视野,更好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小结总结本课知识,形成系统结构。课堂检测分A、B层,A层针对基础知识,要求过关率100%,B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以能力训练为主,要求过关率80%以上。设计学后反思环节,引导师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二、“三步骤六环节”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板书、示标。(3分钟以内)
【目的】
让学生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
【步骤】
(1)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注意事项】
(1)指定目标要准确,例如,这节课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认识什么,会运用什么知识解决那些问题等。
(2)交代目标时,语速要慢,让学生理解并能记住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左右)
【目的】
让学生知道在多长时间内,自学什么,怎么自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怎样检测自学效果等。
【步骤】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
(3)明确自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
(1)明确自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安排一次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中学。每一次自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里学到哪里。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边解决疑难。
(3)明确的提出自学要求。即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先学。(10分钟左右)
【目的】
(1)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却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品尝获得知道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口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叙述自学的效果,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类整理,确定教的内容、方式。
【步骤】
(1)学生自学
(2)完成检测性练习
【注意事项】
(1)学生自学时,教师督察一定要认真,千万不能走过场。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自学习惯,或不善于自学,或自觉性不高,但教师不能放任。对自学认真的学生要给予表扬。这样,被表扬的会更认真,其他同学也会变的认真起来,自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能不断提高。
(2)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到学生中去,做过细的调查,调查的重点是中差生,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抓到手,并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个别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再重点讲评。
4、后教。(10分钟左右)
【目的】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难、补充、更正,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为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步骤】
(1)交流,中上生评判、更正。
(2)教师点拨、补充、更正、归纳。
【注意事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组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适当的渗透思想教育。
5、 堂完成课堂作业。(6分钟以上)
【目的】
(1)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
(2)使所学知识当堂得到巩固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
(1)课堂小结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A、布置作业内容
B、明确作业要求
C、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
(1)指导学生明确答案,互阅课堂作业,及时反馈
(2)学生订正错误,继续巩固
【注意事项】
通过巡视、互阅作业等不断的获取信息,着重了解中差生掌握的情况,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确保人人达到目标。
6、引导学生当堂预习下一课的内容。(5分钟以上)
【目的】
使学生通过当堂预习真正把预习新课内容落到实处,保证效果。
【步骤】
(1)明确预习内容、要求与方法
(2)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教师行间巡视、督察,适当点拨。
【注意事项】
(1)保证预习时间,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2)教师巡视时重在督促检查、指导点拨,保证学生有好的预习效果,千万不能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总之,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不成熟,只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设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