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作者:湖南邵阳新邵八中 袁畅昌  时间:2010/9/24 0:14: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39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数千年文明史,诗词如林,蔚为大观。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据不完全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引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演进,感悟历史场景的壮阔,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诗歌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且意境深远。历史事件的悲壮美,历史人物的崇高美,人类进程的艰辛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都可融汇于诗词的艺术美中,反映在诗词的意境美中。因而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和审美情趣尚在发展之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事件的领悟。
  1、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历史具有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性特征,而历史背景、性质、意义等,抽象的历史语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的形式,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对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曹操的“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既形象又具体,使学生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遍地狼烟,百姓流离失所、客死异乡,田园荒芜、了无人烟的悲残场景。若将教材的讲述和这首诗歌结合起来,使枯躁的史实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
  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准确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给王族、功臣,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杜牧所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暧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江南,醉生梦死的情况。唐人写诗赞美越窑的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赞美长安城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借助诗歌进行历史教学,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变得鲜活,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对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大有裨益。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3、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再如,如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胡曾认为:“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宗元鼎认为:“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李敬之评价为:“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则认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胡曾与宗元鼎认为开运河是隋炀帝劳民伤财的体现,隋亡于运河的开凿;而李敬之在承认修运河劳民伤财的同时,也看到了运河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好处;皮日休认为修运河功大于过,若无隋炀帝为自己享乐而搞“水殿龙舟”巡游之事,开运河之举就完全可以与大禹冶水相比。这四位诗人观点各异,有的持批判态度,有的在批判中有肯定,但是只有能够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诗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写实性原则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所引入的诗歌能较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把握到历史的真实。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史”,及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便是写实的代表作。
  (2)思想性原则
  引入教学的古典诗歌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性,同情劳动人民,反对、抨击社会罪恶和不公平。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对于作品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要向学生指出,并给予合理的解释。那些严重歪曲历史,思想反动的诗歌,是坚决不能用于教学的。
  (3)简明性原则
  引入诗歌要顾及到中学生的程度,学生现阶段的知识积累、能力结构,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那些古奥、艰深的,即使内容再好,尽量不要采用。
  (4)精要性原则
  短小精悍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有些较长的,要引人课堂教学无疑是十分麻烦的事,且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其中的内容令人难以割舍,不妨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诗句用于教学。不过,剪裁时,切忌断章取义。
  除了上述原则外,还应借鉴语文教学的成果。我们知道,从小学开始,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歌,大抵到高三最后一册,共选有一百余首诗歌。其中无一不是诗歌中的精华。在历史教学中,若需要引入其中的诗歌,仅简单一提即可,这样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教学效果更佳。可谓事半功倍。这同时要求教师对中学语文课本有较完整、准确的了解,并比较出诗歌在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的侧重点,从而能够拾遗补缺,达到诗歌教学完美。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