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歌
作者:海嫚 时间:2013/11/21 20:33: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30
一、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初见于《孟子》。《孟子•万章下》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又尚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的本义是指“交友之道”。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后经文论家的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来使用,即“知人论世法”,后人经常运用于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教学。“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论其世”是指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一注重客观事实,从多方面去把握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方法,对于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这个世界,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和别样的回忆。只不过有些人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记忆埋藏于历史长河的泥沙里。显然,诗人就是这一类人。翻开中华民族文明的篇章,《诗经》便映入眼帘,追逐历史,唐诗宋词使得我们长久驻足,流连忘返。一首首动听的旋律如同琴弦一样拨弄着你我的心扉。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人生,异样的世界,那样的美感。诗人也罢,词人也好,或豪迈高昂,或哀伤低吟,或缠绵悱恻,或抑扬顿挫,或婉约清丽,一个个,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这些不同风格背后却都掩藏着一颗伟大的心,折射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于是,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从而了解诗人的生平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动向。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歌必须知道他的羁旅漂泊,他的家愁囯恨。胡应麟《诗薮》推重金光万丈,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仅仅五十六字,即将诗人所有的感情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掩面。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读书游历时期(712~746年);第二阶段是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第三阶段是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年);第四阶段是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年)。这首诗就是唐代大历(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即诗人飘泊西南时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旅居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倾倒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怅。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后来人反复咀嚼。更有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此句道出的八层含义,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正是如此,我们更需要拽着历史的衣襟,走进每一位诗人的世界。只有这样,方可更全面的把握任何诗人的任何一首作品。
二、 意象归纳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古代的诗人们都赋予了意象不一样的情感,然而经过整理归纳,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例如:酒,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常见意象,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中。最早把酒跟文学联系在一起,可以追溯到《诗经》,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诗经.七月》中写道: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sì)觥,“万寿无疆”。
一年的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在这里,酒的暗示性并不强烈。随着时间的迁徙,文学的发展,“酒”愈来愈多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以至于到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这里,酒成为了李白的象征,可以说李白借酒成就了自己雄奇飘逸的诗风,因而又被称之为“酒仙”。于是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李白诗中的酒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酒在这里是豪放的吟唱,是潇洒的颓废,是坦荡的迸发,是孤寂的寥落,也是忧伤的嘶喊。到了后来,就越发频繁的走进了忧愁。比如: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明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范仲淹)
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题袁氏别业》贺知章)
于是乎,酒的诗歌暗示性我们可以看做是忧愁,换言之酒是忧愁的代言。类似的例子很多,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等等。 因而,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善于归纳整理,多做积累,还是会有不少的收获。
三、 情感共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由此可见,诗歌的核心依旧是情感。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时节,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思考都会衍伸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品读一首诗歌的诗歌,感触最多的可能是情感。如若想要更为透彻的细细体味,不难发现其中无与伦比的美妙。于是,就需要我们并肩站到作者的身旁,和他一起垫脚眺望,和他一样大声和歌,产生情感共鸣,亲身体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比如李易安的词,情感颇为丰富,词中首推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低伤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纵观全词,词人的情感落脚点落在了最后一句中的一个“愁”字上。那么作者到底在愁什么呢,不同的情感体验会让我们得出不同的答案。也许是国破家亡,或许是天各一方,或者是度日如年,抑或孀居晚年,形单影只。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伤,孤寂之病等等。殊不知,仅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呢。正如在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无尽的忧愁烦扰着孤独寂寞的作者,我想生活于我们也许是一成不变的,于她却又是何等的艰辛多舛。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到作者的角度,深深体味,我们才会真正意义上明白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了解诗人,走进诗人,读懂诗人。我们方可感受到诗歌超凡的气质,迷人是身姿,魅惑的妆容,润滑细腻的情感。唯有这样,我们才会获取醍醐灌顶般的幡然醒悟。
2013.6.12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