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初三复习课的有效性

作者:建安中学 赵彩云  时间:2014/8/23 21:28: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35
  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多年,熟悉了初三教学的所谓“套路”,看到初三复习教学的种种病症,深切感受到重提初三复习课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症状一:重选材不重教材
  就我所了解的现状来说,不少初三老师,九年级的上下两册语文书,除过文言文和古诗词外,其他的教材内容,基本全部摒弃,也就是说,初三基本“不教书”,大量的阅读教学内容基本来自课外,初三的语文教材等于两本“废书”。也许,不是初三的每个老师都这样做,但轻教材重选材的现象在初三中考复习中普遍存在。
  而且选材也重数重不重质量。就文本选择而言,入选中考的文本材料要求品质上乘且意蕴丰厚,而我们平常所选用的材料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 ,因为一般的复习基本逃不脱“题海战术”,选材者为完成编写资料的任务,往往从网上随便一拉,或者直接将往年套题拿来便付诸印刷,很少细致地阅读材料,更不用说自己亲自动笔做阅读题了。选材的随意当然谈不上有效的复习。
  选材的低效还体现在对阅读考点、题型选择的不加思辨上,有些试题因过于简单而毫无训练价值,有些试题机械重复,有些试题考点与本地区考点不一致等等,用这样的试题训练学生,只不过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症状三:重主导轻主体
  相比较初一初二而言,初三的课堂是最沉闷乏味的,这与初三老师自觉放弃教学手段运用有关。初三老师习惯了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习惯了被灌。一天8节课,学生只需带着耳朵上课,偶尔张张嘴动动笔。有些课上,学生兴味了然,毫无反应,甚至个别学生睡起了小觉,老师还在声嘶力竭地大讲特讲,学生对这种教学既厌烦又无奈,许多学生认为上了初三自己只是学习的机器。
  症状四:重技巧轻素养
  几乎所有初三老师会把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的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比如讲议论文会总结出议论文基本题型和答题方法,这样的梳理和总结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将此作为阅读复习的唯一目的。如果一味注重答题模式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就会本末倒置,即使平时成绩暂时领先,最终中考也不会拿到理想成绩,因为中考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熟记答题模式并不能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如2013年佛山中考散文阅读《一把寂寞的锄头》13题:“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许多学生按照老师教的答题套路答了“表层含义是那把被父亲遗留在村庄的锄头;深层含义指农人离开后所留下的寂寞的村庄,和我对父亲的思念。”这样的答案最多得1分,能够答到“引发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对农民问题的关注”这一理解的学生寥寥可数;一些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此文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或写父亲对农村生活的思念。
  这些症状的产生有多个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初三教师对中考有效教学的研究不够。那么,初三教师怎样做才能实现复习课的有效性呢?
  一、以教材为立足点,扎扎实实教好“书”。
  初三的教学可以将课外阅读材料的训练与教材的学习使用结合起来,灵活处理教材与复习之间的关系。比如初三上册安排了议论文单元,教学时往往感觉对于刚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这些议论文稍显深奥。这时,可选择《说勤》、《谈骨气》等浅显的议论文作为初始学习材料,在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了解后,再学习课本上的议论文。有些老师完全放弃教材上的议论文实在可惜,教材安排的议论文,都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不但是议论文的典范,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不但有助学生对议论文基本特点的掌握,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
  散文复习可以从初一的《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学生熟悉的课本为例,对学生进行散文基础知识的家讲解,再通过《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等深奥的散文进行散文阅读的训练。这样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会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议论文、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说明文的复习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教学。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首选本地区历年中考试题,如选择2004——2013年的佛山中考语文试题,训练既精准又有效。其次可选广东其他省市的中考试题,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等周边地区的中考试题。还可从当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中选择。如果选择其他地区的,需经过精心挑选,切忌随意下载印给学生做。在选择试题时既要判断阅读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又要判断考题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既要判断文本材料的难易度,太浅显或太深奥都不宜选择,又要注意文本的地域性特点,地域性太强的文本也不宜选择;此外,也要注意文本材料的字数,佛山的散文一般不超过2000字,太长或太短的文本训练价值都不大。
  二、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复习课的科学设计指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安排。
  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以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为前提。比如本节课要讲评一份散文阅读测试卷,老师实现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要评改每份试卷并给出分数,最好统计好高分数、优秀数、合格数、最低分人数等,重点统计出错最多的考点,分析错误原因,思考讲评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再次强化考点。
  做好以上准备之后进课堂,才可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产生实效。
  一般来说,复习课的基本程序有:讲考点,做示范,当堂练,及时评,做迁移,有总结。具体到每节课,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讲评试卷一般不必面面俱到,紧扣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考点精细讲解强化练习即可。
  三、课堂讲究学生兴趣的激发、教育手段的适当运用。
  课堂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比如男女生比赛、小组竞赛、学生上台板演、代替老师讲解等,都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解中列举轻松有趣的例子、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等,都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一般来讲,试卷讲评课制作成课件比较吸引学生注意力,图片的变化会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课件复制学生的典型正确或错误答案,进行分析讲解,学生会留下深刻印象。显示精彩答案的学生姓名,更能激发学生的荣耀感和学习积极性。
  调试思维状态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比如,我在讲议论文考点“某个事实论据能否删去?”这个考点时,通过《说‘勤’》一文中的司马迁的事例不能删去,因为这个事例从中国文学家的角度证明了“勤出智慧”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紧接着问学生歌德的事例能否删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正确答案。接下来,我出示了《宽容是一种美德》中李世民和慈禧太后的事例,让学生思考:“文中慈禧太后的事例能否删去?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慈禧太后的事例从中国的角度证明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我马上追问:“李世民的事例能否删去?”学生一边回答以便陷入思索,很快他们便发现自己的说法有问题,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某个事实论据能否删去,关键看这个事例在和其他事例比较之中所起的作用,而不是套用答题模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课堂没有疲劳,反而充满思维的火花,在掌握考点和答题思路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