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语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4/9/25 11:55: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62

  新高一的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我自己觉得诗歌不能讲,不能剖析,一讲、一剖整首诗就支离破碎,意境全无。但作为作为语文老师我又有责任引领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美,尤其我又面对的高一新生,我又必须借助这一单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所以在这一单元,特别是《再别康桥》这一课,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现将我对这一课的反思叙说如下:
  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最忌沉闷。
  要想让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必须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几年前我讲康桥是一人把控课堂。但这次有所不同。徐志摩在康桥中追求自由。我也想借此课告诉学生语文课堂真的是一个自由的课堂,而且是他们自己的课堂。古语有云:“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我要积极备课,但学生也要积极预习。我要求学生预习,没有停留在熟读课文,疏通字音、字形这一层面上。在此基础上,我留了三个预习作业:①了解一下徐志摩其人。②把自己知晓的送别诗整理一下,在搜罗一下其他的送别诗。③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一上课就检查作业,“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徐志摩其人。”话音刚一落地,个别活跃的同学坐在那里就大声回答问题,对此我没有批评。当第二个同学跃跃欲试的时候,我开玩笑说:“请站起来,挺直脊梁,让我们记住第二个吃螃蟹人的光辉形象。”大家一听就笑了,对我的畏惧也减少了一半。后面的发言也就跟着多了起来。有的同学通过看我们订的《名师一号》向我们介绍徐志摩,有的同学看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还记得一些零星的片段,有些同学通过网络查寻到了一些徐志摩的故事。特别是有些同学还大胆地讲了一下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当学生看到我对爱情话题没有制止的时候,当学生发现在语文课上可以 “谈情说爱”的时候,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就更多了。我见学生们对徐志摩的爱情很感兴趣,就又给他们补充了一些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以及一些徐志摩爱情趣谈。同学们讲的很开心,听的也很有滋味。
  进行这一项我们用了大约30多分钟的时间,但我觉得很有必要。徐志摩是一个用生命书写爱、自由与美的诗人。我们了解了他执着的、浪漫的爱情,为解读课文中所体现的追求自由与美顺利做了铺垫。在我们交流之后,我从学生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他们喜欢这个诗人,他们迫切的想从诗歌中感受这个诗人。30分钟我来导,他们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自由。我认为这个时间花的很值。
  二、要多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我很少在课上批评学生,尤其在新授课上。所以我在新授课的提问上特别注意层次。
  我从一开学就尽力去发现语文课堂的特困生与尖子生。讲完《沁园春》我就发现2班、4班的有几个学生语文素质较低。所以,我在讲《再别康桥》时,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当他们答对的时候,又总是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就帮他们重拾了语文的自信。语文课上和我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对于那些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我更要为他们搭建舞台,因为只有他们活跃了,这个班才能飞得更高。
  讲《再别康桥》这一课,开课时我就提了一个问题“请问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同学们回答非常踊跃,喜欢哪一段的都有,但在回答原因的时候,却不甚了了。接下来,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共同探究每一段美的所在,领略美的真谛。也许是文中的美真的感染了学生,结课的时候,我又提了一个问题“请问你觉得文中的哪一段最美?”同学们依然是喊第几段的都有。我说:“好,那就请你们用动人的语言把这份美再现出来,字数50-100,时间5分钟。”5分钟后,一篇篇优美的文字闪亮登场。有的同学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段。她扩展到:夕阳在远方挥洒它最后一点余辉,夜色即将笼罩大地,而我,也该走了。最后再看一眼至美的康河,夜色中,它依然是那么美,没有了白昼的喧嚣与娇艳,变得更朦胧也更诱人,两岸,浓密的草丛中没有了夏虫的鸣叫,康桥突然静了!只剩下我,柔和的微弱的一点阳光,如丝绸般平静的康河和身旁静默的草丛,生灵,我多想为她歌唱!但,还是不要了,让我和康桥享受这,沉默的别离吧!
  有的同学喜欢“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一段他扩展到:梦,朦胧着,我的梦啊?你在哪里,我依稀看见梦的身影逐渐离我而去,渐渐地消融在康河的柔浓中,又渐渐地凸显出来,我拿起长蒿在寻找,向青草葱郁的地方驶进,月光皎皎我愕然发现,我的船里竟然装满了璀璨的星光,在上下顽皮地跳动着,它们跟着我,跟着我的小船荡漾在这波光粼粼的康河上,四周雾气弥漫,花香也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酝酿,我悠闲地划船,哼出一支不知名的小调,迎合着星光,仿若我在星光中翩然起舞,我随着它向康河深处驶进。
  有的同学喜欢“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段。他扩展到:在康河岸边,我看见,那河畔的金柳,披着柔和的余晖,在晚风中轻轻荡漾。她婀娜的身影,摇曳的身姿,莫不是伫立在夕阳中的新娘,千种风情,万种风韵。风,调皮地轻吻着水的面颊,水面泛起了金色的微波,我俯下身来看那柳儿的倒影,她依旧妖娆,在我的心头,荡漾开圈圈涟漪。
  高一的新生、5分钟的时间,当时在我们听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字,真的很棒。我带领大家给予了他们肯定的掌声。他们很享受别人的赞赏。在后边的语文课他们也越来越喜欢展现自己。我们的语文课也随之越来越精彩。
  三、要适时的亮相
  校长在每年的新学期前,都会对新高一的教师提一个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精心准备好第一堂课。要求提的很对。但我本人更喜欢欲扬先抑。
  开学第一节课我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给他们分析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非常严肃以及严厉的提出了语文课上及作业的要求。学生在《我的新老师》中写道:“初感语文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但随着一项项要求的提出:字音字形不准出错,文学常识要背准、课文要亲自找她背……她的形象趋近于毕加索的画,渐渐模糊了,最后为一个巨大的“背”字替代。愁人的语文呀!愁人的老师呀!”第一堂课我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严肃、苛刻,他们认为我的语文课会很无聊。
  第二堂课讲《沁园春》,我就颠覆了学生的看法。我点燃激情,用铿锵有力的言辞感染学生。课后学生在《我的新老师》中写道:“她是豪迈激情的。她用娇小的身体里迸发出的巨大的力量,向我们诠释毛泽东诗词中那景象的壮阔、革命者胸襟的广博以及诗人革命情怀的昂扬炽烈。我开始喜欢上了那些不易理解却那人寻味的小诗。我喜欢上了她的语文课。”
  在我讲《再别康桥》这一课时,我利用古典诗歌讲解现代诗文,这又让学生见到了我的另一面。在讲“金柳”这一意象时,我让学生把提前整理送别诗,但他们能背出的也就是王维的《阳关三叠》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及李白的《赠汪伦》。但这远远不够。
  于是,我借用这一时机,适时的拓展。我给他们讲那些生在房前屋后的柳。我从《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讲到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李  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又讲到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通过讲解,学生就理解到柳是美好家园的象征。《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不止是杨柳的依依枝条,而是家中娇弱的女性了以杨柳之态引故园之情。
  我又从他们背出的《送元二使安西》拓展,扩展到于是李贺《致酒行》中的“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柳永《雨霖铃》中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家园和爱情虽美好,却总有远行人。离别是因为远离家园、远离情人,羁旅的孤独更易勾起对女性家园的温情的向往和思恋。于是就有了留恋,有了惜别,有了怀远,有了相思。我告诉他们“柳”与“留”音谐,再加上柳条依依的体态与款款惜别,依依牵挂的情态相切合。他们马上就体会出在送别诗中柳带有伤离别的味道,也随之体会出徐志摩那缠绵缱绻的情谊意。
  课后学生在《我的新老师》写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小课堂,大语文,智者矣。”还有学生写道:“我原以为枯燥无趣的语文,竟然包含了那么多知识,那么令人感兴趣。我每天盼望着这与众不同的语文课。”第二次亮相成功。
  第一单元的前几篇课文,我用的都是放的音频,名家朗诵。到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调动了全身的情绪,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这篇文章,高潮迭起,同学们的掌声也一次次响起。从这掌声中,我体会到我的亮相又成功了。
  以上是我在讲《再别康桥》及这一单元的一些所得。但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比如这一课,我让学生随便机的说喜欢哪一段,这样就打乱了这一课的整体性,下次需要改正,要加强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课,就一定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的教育要有长远打算,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