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发展与集体教育——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作者:不详 时间:2014/11/28 14:50:27 来源:hrw1818 原创 人气:934
书中雷夫老师叙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发现了一个学生的书包比较乱,就把那学生的书包展示给全班学生看,而且还用照相机拍下来给家长看,还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有垃圾就把那学生的书包作为纸篓。结果家长感到非常愤慨,要到校长那里告那位老师。那位老师一脸的无奈,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对那学生是起到作用的。由这个案例雷夫老师得出一个结论: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反观在我们的教室里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经常也会出现家长打电话给学校反映,无法接受教师的教育方法,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逃避选择转班。比如因为在教学区拿手机,老师直接当众将手机摔坏;因为做不完作业直接将作业或课本撕坏等,这样做,一定时间内会出现一定的效果,但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这样做得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雷夫老师所说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么为了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可以不择手段呢?答案显而易见。
人接受教育,本质上是个人在对自我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自我吸收再生的过程。其实教育无需强求,无需特别规划,无需指手画脚,这完全是一个一边认识选择,一边积累前进的自然过程。而我们的教育却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规划,对他们指手画脚,甚至强求他们去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现在的许多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对学生的教育缺乏灵活的教育技巧。比如学生不该把手机带入教学区,甚至在上课期间玩弄手机。我们应该怎样去教育他,是不是效仿前面例子里的那位老师对他冷嘲热讽、当众取笑。事情发生后,我们应该先冷静下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自己去想明白在上课期间玩弄手机的危害,还要让他明白给别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最重要的要让他明白老师教育的一片苦心。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书上的还有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真相其实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
反观现在的教育现状,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学习成绩,老师为了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都在害怕,致使大多数课堂都染上了“恐惧”的气氛。学生遵守纪律不是因为认识到纪律的重要,而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考不好不是因为是自己的目标追求,而是怕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嘲笑。学生学习不再是主动而是被迫。除此之外,家长们也是如此,在家里挖空心思地对孩子又打又骂,无时无刻不在逼迫着孩子去学习,不论学习效果如何,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做法使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一直在“害怕”,老师又怎么样呢,老师也不可避免地在害怕——害怕自己不被学生喜欢,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害怕上课没人听,害怕自己管不住学生,害怕被领导批评,害怕家长对自己有意见,害怕被同行嘲笑。但是“害怕”这两个字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却没有,因为他用对学生的信任取代恐惧,用信任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使教室的氛围变得不一样,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也懂得为他人着想,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可见师生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能做到呢?
首先,我们要一诺千金,言传身教。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很多老师因为忙,事情比较多,往往前一刻对学生口头承诺下一刻就忘得一干二净,等到了学生说时才记起来。确实这样很难取得学生的信任,连老师都承诺了却做不到,何况是要求学生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呢。但是取得学生的信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地去感受的。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 “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这提醒我们要一诺千金,不能只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的作用。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勇于负责,不要总是给孩子开一些口头支票去愚弄他们,他们很聪明也一定会识破我们。
其次,尊重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学生由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遗传因素 的不同,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从而造成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力特长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而且还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应将其视为一种财富去珍惜去开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首先要学会欣赏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去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都能在别人的眼中找到存在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不想做问题生,都期待着获得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冷静,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学生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问题学生,犯错的机会更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就要允许学生犯错,给予他们适当的宽容。当学生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当众严加训斥,让他们难堪、下不了台,应该顾及学生的“面子”,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可以私下进行个别交流,耐心引导,唤醒他们自我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自觉地或者在老师的督促下加以改正。让学生知道,虽然他犯了错误,但老师并没有抓住不放,而是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还维护住了他的面子。所以教育学生,不能靠压制,而要靠多鼓励;不能一味打击,而要多多扶持;不能一个劲地去阻挠,而是要努力去推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挖苦讽刺;要和风细雨地去教育感化,不能雷霆闪电地去打击惩罚;要多多换位思考,不能苛求学生去接受;要讲究教育艺术,不能草率了事。否则,我们会离学生越来越远,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尊重”不是方法,也不是态度,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让学生从他人的尊重中获得自尊,一个人的自尊是自我教育的源泉,而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要做到一切从尊重开始,用爱来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我们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真正走进学生。
正如书中所说:为了在不诉诸恐惧手段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并使全班维持优异的学习表现,我做了下列四件事: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合乎逻辑;你就是榜样。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学生,都要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 我们要做学生的可靠的肩膀,一旦对孩子许以诺言,就一定要做到。我们可以因为因为学生犯错而施以必要的惩罚,但必须合情合理。这样做老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