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评价目标的形成与展望

作者:张 开(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处,北京 100094)  时间:2015/6/2 22:39: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33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邮发代号22-46)2015年第6期)
  命题立意体现高考对人才选拔的标准和考试自身定位,从恢复高考之初的知识立意到世纪之交出现的能力立意,高考语文的评价目标发生着变化。我们现在所称的能力立意是高考顺应时代发展提出的口号和工作标准。1999年,为了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同时也指出“总体上将更加注重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力化考查旗帜鲜明地进入高考的视野,各学科都设计了能力化考核目标。语文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能力层级的划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 语文能力层级划分的发展变化
  语文能力层级的提出是1991年首次出现在《考试说明》中。最初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个能力层级。这五个能力层级基本上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高层级的能力包含了低层级的能力。“鉴赏评价”和“表达应用”是在前三个能力层级上指向阅读和表达的并行分支。这个能力层级又形象化地称为“羊”字结构的能力层级。进入21世纪后,呼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念,高考语文的能力等级在原有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明确了提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的层级要求。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课标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做了具体和明确的说明。
  现行2008版《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对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做了如下要求。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实际、理解、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二、语文能力层级划分的依据
  从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的依据看,主要有教育理论、语文学科教育传统理念和国外考试的相关经验。
  1. 斯皮尔曼的能力因素说理论。
  历史上关于能力的研究有因素说和结构说两种学说,因素说是研究能力构成要素的学说,斯皮尔曼(C.E.Spearman)最早提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理论,他认为各种不同的能力包括这共同的因素,即G因素,同时不同的能力包含着各种特殊的因素,即S因素。在研究设计高考语文学科能力层级时,基本包括了一般能力在学科中的表现、考查要求和学科能力要求。这种一般性的能力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记忆、识别学科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各种概念、原理和规律;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斯皮尔曼的能力因素说,为处理一般的能力与具有语文学科特点能力的协调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入中国教育领域,其中以布卢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随着不同学科教育目标分类的逐渐深化,考试领域的分类目标测量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精神运动领域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研究最为成熟,语文学科的能力层级的划分依据主要来自布卢姆认知领域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构成,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分类系统。语文考试能力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了布卢姆由的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形成了结构层次的划分依据。
  3. 语文学习的教学传统。
  “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是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语文应该做好的基本功,这也是语文学习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传统的高考语文大纲圈的设计就是按照“字”“词”“句”“篇”的结构展现由低到高的语文能力层级。为了凸显能力考查,2008版考试大纲和课标卷以阅读和表达两项能力作为划分试卷的依据,但是实际的处理上,“字”“词”“句”“篇”的结构理念仍然贯穿其中。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念为高考语文的学科化提供了丰富、充实的学科知识背景,使语文能够在一般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协调中,得到具体落实。
  4. 国外相关考试的经验。
  在英美等国的高中升学考试中,广泛使用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基础上的能力层级的划分,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如英国A-level考试中的English Language和English Literature科目和美国ACT的英语学科等考试的大纲中对英语科目的能力要求主要是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划分。这两项考试都是以学科的知识作为考查的基础,与我国语文考试的设计类似,各个能力层级的考查都有与之明确对应的指示词对应,国外母语考试中能力考查的实现方式,为高考语文学科的能力层级设计和试卷中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充分的借鉴经验。
  总的来说,现行高考的语文能力层级就是在综合斯皮尔曼的能力因素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我国传统对语文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有中国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力考查层级。既包括语文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和并重理念,又体现出了“字”“词”“句”“篇”的由低至高、由难到易的学科特征。同时,为了更好地呼应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加强体现“探究”能力的要求,在上述理论与实践的引导下,结合纸笔考试的特点,形成了先行高考语文的能力层级。
  三、对语文评价目标未来发展的思考
  我们知道,能力立意是相对于知识立意而提出的概念。知识立意是指在考试的命题过程中,以课程或教材的知识布局设计试卷,而能力立意则是根据学科化的能力目标构建试卷考查的细目。事实上,语文学科能力立意的考查探索和尝试要早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意见》。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语文考试的重大改革就是脱离教材,选取课外语料、创设新的情境考查语文的读、写能力。这一做法突破原有僵化、呆板的知识还原型考查设计,更加注重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选拔,较早地实现了能力立意命题。
  语文学科能够率先实现能力化考查是和语文作为母语的学科性质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和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知识性内容只是提供给考生一些能力养成的媒介,学习的内容理应与考试形成的联系不那么紧密,至少没有高考其他学科那样紧密。因此,语文考试在面对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考查方面,就显得不象其他学科那样,一定要在偏废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寻求出改革出路和方向。相反,高考语文学科更应该综合知识与能力,跳出知识立意抑或是能力立意的单维视角,从要求更高、更为综合的素养立意的宏观视角进行思考,融汇语文学科知识范围、能力水平、学科素养等方面的考查设计理念,充分体现语文这个学科对母语考查的特点。
  语言覆盖的时代内容、社会内容和现实内容异常丰富,语文考试的材料的外延空间非常广阔。在内容方面,国内外的传统经典、现代文化、网络时文都是可以选取的材料对象;在形式方面,语文不仅有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等传统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性文本、混合类文本和多样性文本等阅读文本分类。语文考试能够容纳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程度远非传统的知识范围和现有的能力立意所能涵盖,因此,素养立意应该成为今后高考语文考试的设计合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素养立意体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体现了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考语文中应考虑两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工具性的语言层面的,另一个是美育性人文层面。在语言层面,突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因素。语文中的语言部分是工具,这种工具性又不仅体现在交际工具方面,而且也应该体现在思维工具方面。“听”“说”“读”“写”是交际层面的要求,对于高考的纸笔考试形式而言,考试中侧重考查读和写的能力。从思维工具的角度看,语文考试中有很多考查推断、归纳等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时代在语文的教学中是强调“语修逻文”的逻辑的,在当今的语文考试中,更应该在语文中渗透对逻辑思维的考查要求,选拔具有逻辑思维素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生,更好地发挥对基础教育教学中思维能力养成的有力支持。人文层面,要通过对审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得到知、情、意的全面发展,突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文学性作品的写作,实现学生对审美活动的体验,让考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素养立意体现高考对人才选拔的要求。高考的选拔目的是向高校输送考生,引导培养青年肩负社会建设发展责任和自身健康发展。《考试大纲》中对高考考试性质部分进行了明确的要求,“高校可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经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从《考试大纲》对考试性质的要求看,考试的目的明确提出了对德智体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从素养立意出发,会更加全面体现高考考试性质和目的的要求。
  素养也是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语文学科内容庞杂,更有着庞大的学科体系背景,如仅仅从知识立意或能力立意的单维测评目标出发,无疑会使这一内涵丰富、层次纷繁的范畴体系简单化,这既无法描摹清晰语文学科的整体状貌,又有自我设置语文考查未来语文考试发展瓶颈的可能。因此,在高考语文的考核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在知识体系为依托、突显能力考查,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立意的考试设计。
  从素养立意出发,高考语文要继续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拓展试题材料的来源和呈现形式、创新试题设计等手段,把语文的交际工具性、思维工具性和信息处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本质的特征,引导考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认识和了解社会,思考和审视当下,继承和发扬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明,理解真善美,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判断标准。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改革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认真审视高考语文考查目标的基本定位问题,不论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还是仍需我们用时间来思考的素养立意,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间,要体现出对高考这项人才选拔的事业负责,对语文教育考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负责的角度来思考高考语文应该如何建构和实现的诸多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