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下水作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5/6/8 9:05: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10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力欢
六年级,我们换英语老师了。第一天上英语课,当她走进教室的时候,全班沸腾了,这不是一年级教过我们的毛咏玲老师吗!毛老师已经做妈妈了,体魄比以前“strong”了,但她的眼光依然像以前那样锐利。很快,她就发现有几个“调皮鬼”在做“小动作”。立刻,她那欢快的语调停止了,开始发问。“我想问个问题,要把一头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个步骤。”
哈哈哈,很简单的“脑筋急转弯”。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顺着同学们的回答,毛老师说:“对!三个。打开冰箱门,塞进大象,关上冰箱门,over了。好!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课的时候,摸个东西出来玩玩,也就是做一个‘小动作’,需要几个步骤?” 大家面面相觑,有的开始扳着手指计算起来,有几个同学面色开始紧张。毛老师挥了挥手,说:“别算了,我告诉你们吧。第一个步骤,偷偷看看周围,观察一下有没有人在注意自己;第二个步骤,把手伸进抽屉里,一阵乱摸;第三个步骤,摸到了东西;第四个步骤,再环顾四周,看看有没有被人发现;第五个步骤,拿出摸到的东西,开始欣赏;第六个步骤;开始玩耍摸到的东西;第七个步骤,玩够了,把摸到的东西放进抽屉里;第八个步骤,做贼心虚地再看一下周围的情况。没被发现的,长噓一口气,被发现了,弄个大红脸。” 毛老师一边说,一边配合着适当的肢体语言。
大部分同学不停地哄笑,而做“小动作”的,果真都成了大红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毛老师跟着大家爽朗地大笑着,笑声平静之后,她接着说:“大家看,做一个‘小动作’的步骤比关一头大象进冰箱还要多得多,并且,主要是你还失去了获得知识的机会,很不划算噢!那就让我们把课堂上的‘小动作’变成课余时间的‘大动作’,那样,玩得尽兴,还没有‘危险’。”说完,还做了个鬼脸。
六年级就要结束了,我的小学生活也要结束了,但智慧的毛老师会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家眼中的“智慧”
猪宝宝的毛巾
著名作家 祁 智
猪宝宝一家,明天要到小兔子家吃饭。猪宝宝和小兔子是同学。巧了,猪宝宝的爸爸和小兔子的爸爸也是同学。 “我们在家先吃饱,到我同学家就可以少吃一点。” 猪爸爸很爱面子,“我们饭量大,放开吃名声不好。”
“小兔子告诉我,他们家准备了新鲜的胡萝卜。”猪宝宝说。“多吗?”猪爸爸赶紧问。猪宝宝站起来,前蹄尽量向两边伸展:“有——这么多!”他的怀里,好像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箩筐。
第二天,猪妈妈准备了几盆新鲜的山芋。猪宝宝一家吃得饱饱的,去小兔子家作客。 “再好吃的东西,也不会让我们馋了。”猪爸爸放心地想。他又对猪妈妈说:“如果……你要记得提醒我。”猪妈妈点点头。她知道,猪爸爸有时候不会控制自己。
小兔子家为接待猪宝宝家,做了精心准备。他们在空地上搭起了棚顶,在棚顶下摆着一条长桌,在桌上放着一摞摞胡萝卜。胡萝卜真新鲜,每一根都有绿油油的缨子。 “早晨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兔爸爸热情地说。猪爸爸的眼睛盯着胡萝卜,口水止不住流出嘴角。猪妈妈向他使了一个眼色。他急忙垂下大耳朵,挡住嘴角。兔妈妈热情地说:“这是新鲜品种,汁多,咬一口甜到心里去。” 猪爸爸瞪大眼睛,恨不得马上钻进胡萝卜堆里。猪妈妈也忘记提醒了,一根根胡萝卜好像飞了起来。他们的嘴巴,已经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
猪宝宝很为爸爸妈妈担心。他无论怎么使眼色,爸爸妈妈也不看他。小兔子一家开心地笑了。他们准备的胡萝卜,看来很对猪宝宝家的胃口。至于猪一家流口水和“吧嗒”,他们认为是很正常的事。 “我忘记了一件事。”猪宝宝突然说。他说着就跑了。他趟过一条河,穿过一片树林,爬过一道坡,越过一大块农田。猪宝宝跑到家了。他拿了一小二大三块毛巾,又抽了几根绳子,然后跑出门。他越过一大块农田,爬过一道坡,穿过一片树林,趟过一条河。猪宝宝从来没有这么快跑过,但他还是催促自己快一点。
猪宝宝赶到小兔子家的时候,正好开饭。他给爸爸一条毛巾,给妈妈一条毛巾,然后把那一块小毛巾,系在鼻子下面,正好挡住嘴巴。 “呵呵。”猪爸爸和猪妈妈一看就明白了,脸像胡萝卜一样红。小兔子眨眨眼睛,也找来三块毛巾。兔爸爸一块,兔妈妈一块,他一块。
父亲的智慧
专栏作家,南京市作协副主席 申赋渔
许结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成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导、中国辞赋学研究的顶尖学者。有人曾问起他的传奇经历,他说:“因为我的父亲。”许结的父亲,是我所知道的最有智慧的一位父亲。
许结刚出生几个月,父亲被打成“右派”,被送到大连山劳教。一次,开山爆炸后,滚落的山石砸断了父亲的左腿。父亲说:“腿断了,倒欢喜起来。因为让我去看小卖部了,不用去抬石头,我就想,恐怕能够看到家人了。” 父亲1960年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母亲走的时候,许结才3岁。此后,许结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没有工作,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就教他们吟诗、写诗,好像生活的困苦被诗稀释了,想不到了,就高兴了。
“那个时候,一家人一天的菜金才两角钱,可是父亲还是做出一个决定:谁要是背出一首诗,就给1分钱,到公园路买一块‘小白兔’糖。家里什么书也没有,只能背《毛主席诗词》。父亲就用它教我们平平仄仄。” 老屋前面,有一棵枣树。甜甜的枣子比糖还诱人呢。枣子红红地熟了,邻居挥着长长的竹竿,打落了一地。许多孩子都来捡,许结也去。父亲喊了他回来:“树不是你栽的。”一粒枣子蹦在了窗台上,父亲拿了它,放到树下。“君子固穷,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这件事,许结记住了父亲这句话。也就是这样一件件小事,让许结渐渐长大。
13岁时,许结刚刚小学毕业,就随父亲下放到安徽桐城的老家。有一次,父亲让许结写一封信。他拿了笔,手却抖起来,久不写字,已经不知从何下手了。这让父亲很生气,很伤心。许结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买了笔墨。包盐包糖的纸是许结的宝贝。那是《资治通鉴》、《史记》上撕下来的散页。许结细细地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读完了,再练字。看他这样,父亲的脸上就又露出满意的笑容。
1978年,63岁的父亲“右派”帽子被摘了。他给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写了一封信,谈南京大学的改革,谈教育的实质与内涵。短短一封信文采斐然,见识超群,让爱才的匡校长击案称奇。不久,南京大学的聘书送到了父亲手里。阔别20余年,父亲拄着拐杖,重又站到讲台上了。他神采飞扬,他完全不像一个60多岁的老人。他的才华和激情换来一阵又一阵雷动的掌声。教室里黑压压一片,大门口、窗台上挤满了听课的学生,甚至讲台上也站了学生,他连转身走到黑板前写字,都很困难。父亲重返讲台的那一年,许结也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六中修理课桌课椅。他开始写作。每有小小的文章发表,最高兴的是父亲,如果收获够大,父亲更以诗相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