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学而推广之,兼济天下
作者:佚名 时间:2015/9/11 14:49: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49
2012年9月29日,一代禅宗大德,文化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无数人为之哀恸。南怀瑾在东西文化界有巨大声望,被视作一代宗师,是现代“中国文化引路人”。他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万卷,学贯中西,著作等身,深研儒释道,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他门生弟子遍天下,用其名义在大陆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北大、浙大等30多所名校,嘉惠两岸师生……“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一袋大师南怀瑾对自己一生事功和学问的写照。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一番大师的风范。
南怀瑾小传
有着学界楷模,一代宗师之美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1918年生于浙江他自小接受中国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了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著作,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它不仅是国学大师,诗人,还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一生行迹奇奇特,常情莫测,令人犹不尽识其详者。在为人处理方面,他更是将老子,庄子,孔子的智慧集于一身,俨然一个布道者,在人事纷繁,充满矛盾的社会生活中,为我们详解其“道”。让我们不妨跟随大师的行踪,支看看他在漫漫人生里的点点滴滴。
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后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传授。
1949年赴台湾,他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著述颇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接连出版了《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又即将推出《庄子諵譁》,南怀瑾再次成了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其实,早在五十余年前,南怀瑾就已经声名鹊起。 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受到狂热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高达18次之多;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掀起“南怀瑾热”。时至今日,“南怀瑾”这个名字已经堪称“名播遐迩”,誉之者尊称其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围绕着他和他的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毁之者直斥其不过是一个“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
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这是南怀瑾的处世技巧。在台湾时,蒋家父子当权,他本有机会踏进仕途,但他不动心,远离政治是他的一贯标准,这是他的“方”。但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高层人士来往。一天,他在给他创办的协会一个“特别班”上课,一看台下坐着全是国民党的少将中将,这可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人物。虽然南怀瑾远离政治,不想和蒋家父子过于亲近,但他并不反对和政要来往,只要来听他的课,来者不拒,这是他的“圆”。正是这“方圆有度”的处世大智慧,使得他的人生左右逢源,路途坦荡。
南怀瑾初到台湾时,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不过,他仍然不忘助人。一次,在得知邻居家揭不开锅时,他悄悄地将自己家的米送到邻居家门口。那时,整个台湾经济并不发达,但只要有人求助,他总是慷慨解囊,即使后来他成名后,依然保持这种救人于急难的作风。发达后,1997年他又造福乡亲,投资数亿元修建金温铁路,为当地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正是这种乐善好施,使得他能鹤发童颜,健康高寿,因为有科学研究,乐于做好事的人通常心地善良,心中常有愉悦感,而这种良好的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是南怀瑾的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他在儿时遭遇了一件奇特的险事,让他刻骨铭心,他把这件事与福报联系在一起思考,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学。南怀瑾的父亲是个有经商头脑的人,有着温州人善于经营的智慧和胆识,因而他的家境相当殷实。有一年他奶奶六十大寿,家里大操大办,从过年一直热闹到了正月十五。南怀瑾急着要上学,不等开学 就走了。就在他走后,家里出了大事,由于过度张扬,招来穷凶极恶的海盗,把家里洗劫一空。幸亏父亲逃离迅速,母亲化妆成佣人才逃过杀身之祸。这件事对南怀瑾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不是大操大办奶奶的六十大寿,哪会招来海盗啊。因而南怀瑾总是低调处世,因为低调才能隐藏锋芒,不容易树敌,保护自己不受损害,从而有利于聪明才智的发挥。
纵观南怀瑾的传奇人生,他所取得的巨大财富和盖世之誉,无不和他的渊博学识,处世智慧息息相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喧嚣红尘,熙熙攘攘,每个人生活在尘世中,都免不了和人与事打交道,少不了烦恼和困扰,怎样化解矛盾,立足于世,南怀瑾的为人与处世,值得我们借鉴,深思
【南怀瑾语录】
1.学问则是一生的事,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
2.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而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3.一个人学问的成功也好,事业的成功也好,做生意成功也好,必须要带一点病态,必须带一点不如意,总有一些缺陷,才能够促使他努力。
4.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素材运用】
角度一
求学:广参名师,兼收并蓄
(适用话题:专才与通才、博学、杂与精)
南怀瑾从孩提时代就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到17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四书五经之外,涉猎已经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抗战时期,他辗转来到四川,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期间,南怀瑾结识了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老先生,南怀瑾成为他的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到25岁时已经深得真传,但他虽然广参名师,学高行邃,却无一纸文凭。
妙用片段
想要成为专才,首先要成为一个通才,这样目光才不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固步自封。南怀瑾青年时期杂收旁揽,看似博而不精,然而正是这种泰山不让土壤的“杂”,才使得他在“专”之后,能够游刃有余地“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角度二
闭关:批阅经典,真修实证
(适用话题:闭关、潜心修炼、沉淀、内心的宁静)
为求深研佛法,南怀瑾奔赴峨眉山闭关修持。三年闭关批阅佛教经典《大藏经》,南先生穿上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佛家经典,遂至终身受益无穷。后来,南怀瑾又来到乐山多宝寺闭关静修,由于闻讯而来访者日渐增多,遂搬到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上安居,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丛书之中,批阅了《永乐大典》《四库备要》,所获甚丰。1945年,南怀瑾远走西藏,参访各宗各派,得意参透密宗各派奥妙,历尽艰险曲折,终于修得大成。
妙用片段:
其实,不仅是大师需要闭关,我们平常人也都需要闭关。当你心情烦躁时,当你事业困顿时,当你运道不顺时,就有必要退居一室,屏息万缘,澄心疑虑,对自己以往做一番反省,直到找出应对的策略。如此,当你出关之后,必能比以前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角度三
弘法:春风化雨,不遗余力
(适用话题:传道受业解惑、坚持、学而推广,兼济天下)
1949年,先生经历艰险来到台湾,虽然生活清苦,但南怀瑾素来超然物外,坦荡洒脱,故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并在困难之中完成了在台湾的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之后几年,他又到各个大学讲学,创办文化协会,出版国学杂志,弘扬中国文化,将毕生心血都贡献给了大众。82岁高龄时还创办了太湖大学堂。年过九旬之后还在大学堂讲课,可谓老骥伏枥,把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妙用片段:
南先生一生坎坷,游走世界各地,但始终坚持他一生的追求——传道受业解惑。他怀有无穷愿力,以普渡众生为己任,才能够生命不息,施教不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