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在唤醒爱
作者:佚名 时间:2015/9/30 8:35:1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4
读《静女》一定要慢慢读,像品尝一杯卡布奇诺那样,将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感觉全部释放。刚开始你是用肉眼看到那些泡泡,那些转圈的条纹,随着而来的是阵阵粘稠的香味。当你终于禁不住要去品尝时,只需轻轻吮吸,它滑溜溜地飘过你的舌尖。如果你要抓住这种滋味,就去感受。
我开始尝试慢慢读《静女》,可一下子还是感知到静女美丽、调皮、可爱。诗中用“其姝”、“其娈”、“美人”来形容静女的姿色,真是美啊,到底美到何种程度呢?文中没有用比方,也没有对比。大概就是“我”见过最美的。诗中还称她为“静女”,意思是文雅的姑娘,民间中“文雅的姑娘”,一方面是指她流露出来的气质“文雅”,一方面是指她的衣着打扮“文雅”。那么这样的姑娘,想必就是有一定的教养,有一定的学识,一般不会是穷人家的女儿,而应该来自官宦之家,或书香门第。只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才不用愁吃,不用愁穿,不用为了生存而奔波。
但在她的世界中依然有许多愁,那她愁的是什么呢?很显然,她愁的是情。不禁令人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但是古时候的女子,心中有了情,有了对象,都是她们非常隐秘的心事。不会也不敢轻易向外人透露。即使是父母也是万万不能透露的。她们唯一能信任的就是身边的丫鬟。在她需要帮忙时,只有丫鬟能替主人传口信或书信。
诗中,是静女约“我”,这是一种静女主动、自发的行为,可见她的“文雅”还流露着大胆、勇敢。一个如此美丽的女子,主动约男子见面,可见静女对男子的情之切。从性别特点来看,往往女子都是比较含蓄,在这里,静女是个例外。她对心中的他的思念太强烈了,太难熬了,那种迫切感让她的行为大胆起来。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在城边的角落等我。躲起来不出现。一般我们可能这样解读,静女来了,却故意躲了起来。忘了谁说的,要学会在无疑处怀疑。那我就在这里怀疑一下,静女到底来了吗?“我”到底知不知道静女有没有来?“我”为什么“搔首踟蹰”?(我挠着头,要走不走的样子)先不说静女有没有来,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我”,“我”在当时是不确定自己是否爱她,也不坚定是否见她,对与她相见可能是一时的欢喜,或者是与她不是门当户对,不敢去爱她,所以才会“踟蹰”。一个失去耐心等待的男子,不管因为什么,心中是否真有爱,那是值得怀疑的。这样的话,静女应该是来了的,而且是先“我”而来到,那静女为何“爱而不见”?她这故意躲藏,其实是一种矛盾心理。当初主动发出“邀约”,是那爱无法承受之重,那时的她非常明确自己的感受。而此时,一旦他就在眼前了,她想的不是我那么爱他,而是他到底爱不爱我的问题。所以她在迟疑,我出现在他面前那一刻会是怎样?
诗中留有很多“空白之处”,我们可以评想象与有理的猜测去填满。根据诗歌第二章节,我们知道,静女最终是现身了,在“我”尚未离开之前。“我”见到静女之后,由刚刚的不确定到确定,也消除了静女刚刚的忧虑。
诗中以“我”的口吻再次描述静女很美,“静女其娈。”可见,从古开始,男人注重的就是视觉享受。看来,静女文雅秀美这一形象正是古代男子的审美需求的类型。但是光有外在美只能博得男人短暂的欢喜,如果再加上内在美,可能男人就被你征服了。诗中的静女之所以能征服“我”,不仅容貌娇美,还有一颗充满真心、善心,可以说静女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极品。静女对爱的感性有清醒的认识,敢爱并敢于追求。
前面有提到“我”可能与静女不是门当户对,没有能力爱她。我这一推测是有理性的思考的。静女主动发出爱的信号,并主动约“我”,还“贻我彤管”,“彤管”是指红色的管箫,应是一种乐器。诗中形容“彤管有炜”,是说彤管鲜明有光,这看起来应是贵重物品。前面我推测说静女的家境较好,她也就能拿出这么贵重的东西送“我”,“我”是“说怿女美”,非常喜爱彤管,很美。其实也说明此时的“我”对静女的喜欢还停留在表面,在静女的外在美。有可能“我”是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但家里贫穷没有什么乐器。现在静女送给我这个彤管,我很喜欢,自然对静女也不会有什么排斥。
然而很庆幸地看到“我”最终是爱上了静女。静女赠送荑草给我时,我是这样想的“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确很美又很独特,不是因为荑草很美,而是因为是美人送的。这里说的的确很美又很独特,说明“我”认为这种爱,很浪漫,很美好,也很独特。“我”终于能感受到对静女的爱就是这样的,爱不是因为外物,而是真正发自内心。
《静女》仅用了50字,分三个章节,让我们看到古代女子对爱的主动追求,并用自己的行动唤醒了所爱的人心中的爱。这个结局印证了一句话:“有情人终成眷属”。
反观现代人的爱情,究竟在哪里迷失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