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同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

作者:佚名  时间:2015/11/20 12:24: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88
  同义多音字是指有多种读音(一般是两种),各种读音都表示相同的意义,但却各有不同的适用领域(主要指口语与书面语、单用与合用,合用包括复音词和成语)的字。如“片”,读piān时,适用于“片子、唱片儿、影片儿”等等带口语色彩的词语中;读piàn 时,则适用于“纸片、肉片、片言只字“等书面语中,然而所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因此,“片”属于同义多音字。再如“血”,口语读音为xiě,一般单用;书面语读音为 xuè,一般用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偿。”又如“薄”,口语读音为báo,一般单用;书面语读音为bó,一般出现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这种塑料薄(bó)膜非常薄(báo)”。象这种同义多音字在汉语中并不多(《审音表》只收录35个),但造成误读的比率却很高。即使我们知道了这类字的不同读音,但具体到一个词语时也未必能够准确地读出它的读音来。那么,遇到这类词语时,我们该如何区别它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呢?
  首先要明确,汉语书面语的特点是严肃庄重,所以汉字在书面语中一般是以固定词组的形式出现;而口语的特点是随意自然,所以词语中语素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常常可以分开。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来区别一个词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1、缀字法。现代汉语词语是以双音节为主,所以当一个词在口语中单独用时,常常需要在前后加上缀字来凑足音节。在前面加的缀字一般有“老、小、第、阿”等等,在后面加的缀字一般有“子、头、儿、性、者、化”等等。在这些缀字当中,实际意义最弱的是“老、阿、子、儿”四个,也是我们在判断一个词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时用得最多的四个缀字。也就是说,只要看到一个词语中有这四个缀字中的任何一个,即可判断这个词是口语词。如“貉(hé)子”“桃核(hú)儿”“色(shǎi)子”“爪(zhuǎ)子”。
  2、衬字法。一个词语作口语时,往往可以在词语中加衬字,若一个词不能嫁衬字,则这个词一般是书面语。常用的衬字有“的、地、得、者、了、个、些”等。例如“露脸”一词,我们虽知道“露”在作书面语时读lù,在作口语时读lòu,但我们却不知道“露脸”这个词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这时我们可以在“露”和“脸”之间加一个衬字“了”,即“露脸”也可以说成是“露了脸”,从而可以判断在这里,应该读“露(lòu)脸”,作口语。
  3、特殊记忆。①有的词语不能用这两种方法区别,如“给以”“模样”既无缀字又不能加衬字,那么,它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呢?我们只能死记,它是口语用词,读音为“给(gěi)以”“模(mú)样”。②有的读音适用的词语只有一个,我们只要记住了这一个就可以了,如“钥”口语时读“钥(yào)匙”,其余时候读yuè。“吓”,口语中只有在“吓唬”一词中读xià,其余读xià时都是单用,在书面语中一般用于复合词,读作hè.“倔”,只有在书面语复合词“倔强”一词中读jué,其余时候通通读作juè.“颈”,作口语时读作gěng,单用于“脖颈儿”一词中,其余均按书面语的读音jǐng来读。③有的读音专用于某个词语,如bò专用于“薄荷”,cī专用于“参差”,jiào专用于“倒嚼(反刍)”,“疟(nüè)疾”和“发疟(yào)子”都是专用词语专用读音。④有的词语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用法来掌握。如“壳”,读qiào时是书面语,多用于比较大的物体,如“地壳”“金蝉脱壳”,读ké时是口语,多用于比较小的物体,如“贝壳”“驳壳枪”,那么,怎么区分大小呢?一般说来“躯壳(qiào)”以上算大,“脑壳(ké)”以下算小。再如”塞“,一般作名词用或者动词单用时,读口语读音sāi,如“活塞”“瓶塞”“塞住”;用作名词当“屏障”意讲时读sài,如“边塞”“塞外风光”“塞翁失马”;作动词讲,作复合词用时是书面语,读作sè,如“堵塞”“敷衍塞责”。再如“澄清”,口语书面语都有,口语时读dèng,用于“沙、饭”等具体的事物;书面语时读chéng,用于“问题”等抽象事物。
  一般说来,这些同义多音字,作书面语讲时多用于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作口语讲时多用于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这类字数量不多,只要善于发现,掌握规律,还是很容易掌握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