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5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

作者:不详  时间:2015/12/29 9:55:54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640
  学校除了采取课程立项的形式,加强校内选修课的建设力度外,还要从“互联网+”思维入手,鼓励教师创建网络课程,同时引进慕课、微课等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供大家修读。另外,学校亦可尝试学分制试点改革,学生自主选专业、课程、老师,真正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
  关键词之九:思政课
  【相关阅读】
  《一场微电影与思政课的幸福相遇》1月5日
  《向“背多分”的思政课说“拜拜”》9月28日
  《思政课:说到底是要触及学生的灵魂》11月9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学思政课总给人以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印象。作为一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大学生个人前途都密切相关的必修课,思政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窘境,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从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广泛传播里,许多大学教师看到了国外“思政课”的新玩法。同样是关于幸福的话题,河北大学柴素芳老师想到了微电影,并把这种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用到了思政课上。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国内多数微电影作品呈现的是怪诞、轻松、搞笑的格调;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河北大学在微电影中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主题有机融合。用他们的话说,思政课老师要能被学生信任,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去体验幸福、珍惜幸福,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平心而论,为了增强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少高校一直在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并且在内容、教学、考试等诸多环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发呆玩手机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厦门理工学院摸索出的结论是,思政课的实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二是反映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具体行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很多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人,可能没有真正阅读过马克思主义著作。”东北大学认为,要加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就要让学生能品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从原著中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课上,任课教师会精选原著篇目,精心导读;课下,学生分组自行学习和讨论,教师跟踪指导。
  思政课改革不仅仅是要解决“抬头率”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学生一生一世的理想信念问题。这也是每个思政课教学改革者的心声。
  关键词之十:回归课堂
  【相关阅读】
  《回归常识 不负大学好时光》9月21日
  《记笔记: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10月19日
  《研究生为什么还需要“死记硬背”》12月7日
  “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育教学改革。”
  “不能以教育创新,代替教育改革。”
  时值年末,在许多机构举办的年度教育盛典、学术年会上,不少学者发出了上述呼吁。在他们看来,许多以“改革”名义出台的举措,并没有触动问题的本质,而是“碰到问题绕着走”。
  到底什么是真的教育改革?这实在是值得大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一个专业媒体,我们对迎面而来的各种新思潮、新举措保持高度关注,同时也在审慎地观察思考由此带来的可能影响。
  这一年,我们呼吁大学生活要回归常识。诚如中国科大校长万立俊所言,无论憧憬和向往,无论困惑与迷茫,大学生都应该回归“做人立德”的常识,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德之士。回归“读书科研”的常识,不要把常见的勤工俭学、摆摊卖串儿、走街串巷送快递当成创业,不要把简单的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的研究当成创新。回归“自理和自立”的常识,告别之前的依赖,要学会自理、自立和承担责任。回归“独立思考”的常识,保持头脑清醒,不冲动,不跟风,不“人云亦云”。
  这一年,我们呼吁大学学习要回归常识。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记笔记”“死记硬背”等等,似乎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意味着大学里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的渐行渐远。高教周刊2015年刊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汪晓军的文章,不仅在于重新挑起一个看起来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就是想提醒大学里的师生,学习从来就是一个苦差事。
  这一年,我们希望大学改革回归常识。人才培养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最本质的特征,大学无论如何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应该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慕课也好,翻转课堂也好,“互联网+”也好,创新创业也好,大学里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学生,再好的技术手段也会等于零。
  套用一位名人的话,“双一流”建设的胜利,是在大学的课堂上决定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