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

作者:不详  时间:2016/4/25 20:44: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24
  名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筵席”常误写作“宴席”,要区别这两个词宜从中华礼俗说起。“筵”本是竹席,为了清洁,也为了隔潮,人们将形制较大的“筵”铺在最下层。“席”则用蒲草编制,四边用帛围缀,做工精致,较短,置于“筵”上,每人一席。古代吃饭没有凳子,全部是席地而坐,就是坐在“筵”与“席”上,所以 “筵席”是酒宴上的座位和陈设;“宴席”,指宴请客人的酒席。宴饮散去指的是客人离开座位、酒宴陈设移除,所以“天下没有不散的”只能是“筵席”。此外,宴席上的坐姿也很有讲究。规范的坐法应是双膝着地,脚背朝下、脚踵朝上,臀部落在脚踵上。如准备起来,就得臀部抬起、上身挺直,俗称“跽”。《鸿门宴》中面对樊哙闯营,“项王按剑而跽”项羽用提臀起身握剑的姿势表达自己的警惕。课文《荆轲刺秦王》写荆轲刺秦王未遂,“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个“箕踞”是非常粗俗的身姿,即臀部着地,两腿前伸叉开成簸箕状。这是轻慢无礼的表现,刻画出荆轲对秦王的傲视与不屑。
  送别是古人一项重要的交际活动,地点陆上多取长亭、章台、谢亭,水上多在南浦渡、渭河畔、灞桥边,分别时间多为傍晚,送别形式主要有折柳赠别、奏乐相送和饮酒饯行。《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分别代表了这三种送别诗。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折柳相送实在是一种高雅、简朴且有意义的交往方式。折身边一枝杨柳相送,既方便又经济更达意,“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不舍之情。“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寄予着对远行他乡的友人在异地扎根生活下去的朴素期盼。
  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曲水流觞”就是酒令之一。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此时正值春暖花开,在这样一个节日里,除了水边洗濯身体、除去积秽、祛除病气外,文人雅士们更乐意利用它来春游宴饮。而春游中最好玩、最高雅的游戏要数“曲水流觞”了。觞即酒杯,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的,浮于水上,或放在荷叶、木盘上浮在水面。众人列坐清溪两旁,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一任弯弯曲曲的溪流缓缓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即兴赋诗并饮酒。是日,王羲之、谢安等42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办了这项活动。王羲之将大家的即兴之作收集起来,乘兴挥毫,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问世了!酒醒之后“书圣”意欲重写,但终因与那“曲水流觞”宴上、黄酒微醉之时灵气勃发相去甚远而作罢。
  古代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即以酒洒地,向鬼神敬酒。祭祀路神,祈祷保佑称“祖”,《战国策•荆轲剌秦王》中的“既祖,取道”,写赴秦行刺作为一件重大的国事活动,荆轲上路之时,祭祀路神,既是壮胆更是求吉。古人祭祀多用“牺牲”,《曹刿论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毛纯色正且洁净的牲畜为“牺”,形体完整且肥美的牲畜为“牲”。儒家祭典一般用“太牢”或“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牛、羊、猪三牲齐备为“太牢”,只有羊、猪或只用羊为“少牢”。《伶官传序》“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就是用羊、猪祭告祖庙。祭报天地之功的仪式叫“封禅”。祭天叫封,在泰山之巅;祭地叫禅,在泰山脚下。管土地的神叫社,管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天神称皇天,地神称后土,成语“皇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祭祀时有许多禁忌,除了沐浴更衣等之外,还要“斋戒”,《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斋戒五日”。对于 “斋戒”,《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等等),以表示虔诚。”但是我们千万别把这个“荤”当做肉食。荤,草字头,原指葱、蒜、韮等辛臭的蔬菜,后指素食。素食主义著名人物南朝梁武帝萧衍认为,佛家人吃葱、蒜之类气味剧烈的蔬菜会使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亵渎祖先、神灵,所以禁“荤”。因此这里的“荤”绝非我们今天说的肉食,古代的肉食称“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