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
作者: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苏贤明 时间:2015/6/16 22:03: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68
一、命题形式、考查考点相对稳定,但题型更趋新活。
今年的高考试卷上,语言表达运用主要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仍主要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等考点。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语文素养。但考题呈现的形式更为新颖灵活。例如,北京卷第26题,以“微写作”形式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一是请用一句话表述所推荐的供课上研读的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二是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三是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浙江卷第6题,给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福建卷第18题,将划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不得改变原意);山东卷第17题,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画直线句;山东卷第16题,依据提供的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写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的话;湖北卷第20题,依据图示,用一段文字描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重庆卷第19题,根据“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图中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而江苏卷的第3、4、5题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运用”这一考点的。
二、命题材料贴近现实,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高考命题紧紧地抓住典型的现实生活片段,把生活作为高考语言表达题的依托,依据考纲的要求设置命题点、能力点,让考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又接受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这就让试题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接了语文的地气。
一是贴近社会。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高考语言表达题型选择社会时事等热点作为命题材料,形成了一种趋势。这样的命题既考查了考生的语文素养,又弘扬了时代的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天津卷第21题和广东卷第23题,都是结合手势图,认识全社会对吸烟的劝阻。6月1日起,北京市最严戒烟令颁布实施,6天以后,天津和广东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就以戒烟手势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可谓紧贴时代,引导学生对全社会禁烟的关注;浙江卷第7题,关注的是“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合阅读率之比较”,强调社会人要重视图书阅读;安徽卷第19题,提供了有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信息;北京卷的“微写作”,针对诸如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社会现象中的一种现象写劝说短信;天津卷第21题对劝阻吸烟手势图的理解;福建卷第18题,材料里对焦裕禄精神的诠释,与当下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评选活动,时代需要更多“焦裕禄式好干部”相契合;全国1卷第16题,电子商务的价值,第17题,有关于保护地球水环境,等等。高考语言表达运用题中,这些取材于社会热点的材料,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中国梦,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既发挥了高考试题的教育功能,又发挥了其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
二是贴近学生。试题更为关注考生的实际,贴近课本,贴近学生生活。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高考命题如何源于教材,紧扣课本,如何科学地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有利于引导考生平时对课本的学习,如何将语文能力点的考查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实现对接等,是命题的科学性和指向性的体现。例如,浙江卷的第6题,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分别给人名“陈璋”、“孙冠群”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这道题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中《高山仰止》文后“文言练习四”的变形。
考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命题者能让考生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参与生活的态度、进行自我的价值判断,试题才更具的科学性。例如,全国2卷第16题,有关阅读方法的阐释,切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安徽卷第20题,为班级参与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交友活动拟标语;福建卷第19题,对“主题班会上学生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发表看法;四川卷第19题,让考生为升入大学的同学们,围绕创业和创新拟写宣传语等。这样的考题,学生表达时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三、命题的内容更为关注传统文化。
新课标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关注传统文化,就是实现了高考与新课程的对接,这在今年的高考语言表达题里尤为凸显。例如,北京卷第20题“微写作”第①题,推荐名著《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语文课上研读,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江苏卷第5题,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关注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内涵;浙江卷第6题,关注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姓名文化”,古人的取名,“名”与“字”意义上往往密切关联,这是中华文化中所独有的文化单元;天津卷第20题,就以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汉字为对象,要求考生写出其蕴涵的文化意蕴,相信读过《汉字王国》、《细说汉字》等书的考生,当有更为出色的发挥;湖北卷第21题,从构字部件中任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本题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汉语言的能力。湖南卷第19题,引用屈原《离骚》、刘辉《九章算术》和《辞海》中有关内容,让考生谈谈从材料中得到教益和启示;安徽卷第18题,有关“文学形象”和“绘画形象”的关联,考生完成此题,必须建立在通观原文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山东卷第18题,材料围绕着中国的茶俗文化;四川卷第20题,引用《论语》中语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考生根据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所给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此题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文化意义。可见,关注传统文化,弘扬文化传统,强调文化的意义,将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
阅悟2015年高考语言表达题型之变化,在2016年的备考中,广大师生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
一、关注积累。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没有丰厚的语文积淀,就很难应对语言表达题。备考复习过程中,注意积累与考点相关的语文知识,积累生活细节,积累社会热点,积累传统文化等的鲜活素材。关注“窗外事”,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提高语文生活素养。
二、关注课本。高考命题者将视角投向课本。这既是考纲指挥棒的作用的体现,又是命题新趋势,也是新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课本内容悄然融入高考试题,且较多地进入了语言表达板块。关注课本,实现备考与课本资源的无缝对接。
三、关注传统文化。高考语言表达题型的创新性、开放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就要求考生备考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写出有个性的语言,展示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激活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
四、关注综合能力培养。语言表达题型所强调的综合性,沟通了语言表达的多个考点的深度对接。考生备考中,做到知识点点点于心,能力点点点扎实,高起点备考,不断提高应考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直面2016年的高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