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剑指创新能力,你具备吗?
作者:不详 时间:2016/6/3 12:34:46 来源:搜狐教育转载 人气:533
高考语文的命题越来越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回避知识机械式的识记考查,以期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凸显其思考、判断的思维品质。如以往与简单重复记忆划等号的名句名篇默写也提供了相应的具体情境。命题的创新,自然要求考生更新学习思维,也要求复习备考方向和方法有利于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钩连课本,思考异同,拓展思维空间
课本内容考不考?怎么考?这一直是横亘在高考语文命题前的难题。对课文内容回避的态度,也使得在高考命题中,语文科目与课本联系最不紧密。2015年多份试卷,在命题时有意钩连课本(而且是初中文本),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思考异同,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全国卷甲卷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指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北京卷第19题: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命题者有意识地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并且贯通了初高中学习的内容。它属意于在延伸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内知识是凭借、抓手,是试题文本所设置问题解决的起点。在复习时,要以课内文本为起点,让学生在多维度、多层次地理解、吃透课堂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
二、语言情境,旧知新用,打破思维定势
2015年全国卷两套试题都命制了文化常识的解说题,虽然解说的词语来自于古文文本,但和文本内容基本没有关联。而在其他试卷中,却出现了新气象:
如浙江卷第6题: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陈璋、孙冠群)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
湖南卷第6题要求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一组。
广东卷第6题也要求在填入“然事多( )嗣昌、起潜挠”“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 )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 )死”三句括号内的虚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
这些题型的创新价值在于为知识的考查创设了语言情境,有利于改变考生在学习相应知识时只注重识记、不注重理解和运用的思维习惯。将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都转化为语言细节放入语言情境中去考查,不仅带动学生创新性地使用旧知,而且还可以打破他们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三、调动积累,个性探究,力求思维发散
探究题是试题命制的难点,纵观历年试卷一些设题的解答,有的抛开文本、渺茫无边,什么答案都可以;有的循内深挖、琐细苛烦,名为探究,实则解析。所以对探究题的复习,教师们有茫然失措之感。2015年北京卷第15题提供了出自选修教材且要求背诵的《论语·侍坐》篇两种标点方式,明确告知“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要求说明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探究哪种解读更合理。命题者不考查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力图在学生个性化的赏析中考查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路径,来判断他们认识的深浅和思维的宽窄。
这在安徽卷第14题体现得更为明显:“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要读出耐人寻味处,就必须和文本、作者对话,读出作者蕴含在文中的人生感悟和观点态度;要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就必须知晓人物、情节、结构、手法、情感、主题等小说鉴赏的角度,进而建立文学鉴赏的知识体系。
真正的探究题会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认知过程进行综合、立体、全面的考查,因此在备考阶段应帮助完善知识体系,使知识之间产生有意义的互联,进而在考场上能充分调动积累,有效发散思维。
这些题型的创新价值在于为知识的考查创设了语言情境,有利于改变考生在学习相应知识时只注重识记、不注重理解和运用的思维习惯。将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都转化为语言细节放入语言情境中去考查,不仅带动学生创新性地使用旧知,而且还可以打破他们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四、提取信息,推断想象,鼓励合理创新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高层级体现,自从1999年高考以一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命题作文引爆考生想象力后,无论全国卷命题还是自主命题,试题越来越讲求科学、客观、准确,对想象力的考查几乎绝迹,但在2015年取得重大突破,并可成为今后考查的范式。
如湖南卷第21题要求根据首尾语句,发挥想象,在“苍天有裂,补天迫在眉睫;苍生有苦,女娲忧心如焚!/面对万民翘盼,( ) 。/只见,青冥浩荡,四海升平,万物回春,人们载歌载舞”中的空白处有创意地补写一段文字。
上海卷第11题要求根据文学类文本《雪天》的内容,进行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 )。”
前者以句子衔接为考查形式,让考生在提取前后文内容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观照行文用词上的特点,合理想象女娲补天时的心志情怀和实际行动,反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使命感。后者则要求学生在合理推断小说情节,把握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意图及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想象。
这也就意味着考生语文想象力的培养不是无根之木,不能天马行空,而应以增强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力、促进对文本内容与价值的全面理解为前提,这才是语文学习和备考的应然规律。
多年的高考命题探索,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工具性知识方面已经日臻成熟、有效,而对知识的改组、综合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也已经成为新的命题方向。在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追求其创新发展的时代语境中,我们的复习备考也要顺应这样的潮流。
冲刺提分模式
进入备考冲刺阶段,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打造刀剑,而是磨砺锋刃,提高考场得分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冲刺提分,是我们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补救自己的高考短板
高考语文只有那么几个板块,那么多个考点,只要认真锤炼敲打,大多是能够过关的。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总会有一些短板,有些人文言基础不好,有些人鉴赏能力不强,有些人阅读技巧不够,有些人作文有欠缺。
文言文主要是翻译功夫,翻译事关全局,占分比重也大,不能小觑。基础差的想要在短期内突破,建议把整个语文教材文言文(含部分诗歌)的重点篇目亲自翻译一遍,必要时对其中的字词句进行整理。
诗歌鉴赏难得满分,不训练就很容易全部丢分,因而不能放弃,尽可能多得分。提分的方式是精熟掌握答题套路,其基本方法就是反复训练,每个点训练10—15次即可。
如关于鉴赏“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2.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说诗句,阐释意涵,描述景象。3.评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为: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再如鉴赏修辞手法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模式为:手法+分析+效果(情感)。
文学作品阅读赋分20多分,不可小视,它既涉及考试技巧,更涉及考生综合素养;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微观体察。它变化多端,又有规律可循。提分要点在于:答案都在文章中。有两大关口即审题关、答题关需要通过。审题一定要精准,要摸清命题者的意图,它是考阅读中的哪个点,能力层级是怎样的,都要能够把握准;一定要从文本出发,根据语境进行思考和答题,尽可能采用文章中的词句作答。
都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失作文者失自己,一点不假。备考作文的提分法则有三:下者保底;中者求优,上者创优。这上中下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类别,写作是能够分出高下的,所以要承认自己在写作中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好给自己提分。二是作文提分类别,满分60分的作文,保底为及格以上,即40到44分之间;求优者需在46到52分之间;创优者则在52分以上。
作文分三级,下级为仿作,中级为套作,高级为创作。仿作不可取,创作不可教,唯有套作有程式、章法可循。对于议论文,除了审题立意的训练外,其要旨为“一三五八”式,即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五个段落,八百以上的文字。对于记叙文,不外乎写人记事,其要旨为“一三六九”式,即一个中心人物,三个事件场景,六个段落,九百字。如何把人事场景有机关联是关键。对于创优者我主张写放胆文,对于求优者,我主张循规蹈矩,稳字当头。
规范高考答题意识
书写、卷面、采分点,规范答题意识,就是隐性提分。
高考终归是一场智力检测,高考语文要考出语文学科的智慧;同时,高考也是一场非智力检测,它要检测你的习惯态度,还要检测你的情感价值观。
在高考场上,我们力求分分必争,但是眼看着很多考生把不该丢失的分数白白地丢掉了,有些考生眼看着难以得到的分数却有幸获得了。这里有三个制约因素:一是书写,二是卷面,三是采分点,概言之就是要有规范自己答题的意识。
书写本是语文学习的题中之义,一手好字几乎看定了你的学为。阅卷老师会把书写漂亮者内定为语文用功者,从而会增加阅卷老师的感情分——字写得好的该得到的分数一定给足,字写得差的可扣分可不扣分的一定扣掉。
卷面与书写相关,更与习惯相关。我们要求卷面要清爽,清爽便怡人耳目,怡人耳目便是尊重他人,你考试的对象与其说是试卷,还不如说是阅卷者。因此每个考生必须重视卷面的清爽训练。一是不要乱涂乱画,二是书写整洁清晰,三是分出条块层次,四是进行必要的补救,如有需要把多余的字去掉,在不能使用涂改液的情况下,可以用括号括去,或用小叉叉去,这样就不碍观瞻了。
采分采点的训练十分必要。一个题目审定之后,便要关注答案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采点,也即答题点,分值越大往往所采的点也就越多,所以采点既要讲究准确,还要讲究完整,对翻译和文学作品的考查很讲究采分点。
点采到了,如何答题,如何让答案得分或得满分,这便要涉及到得分点的问题。其方法是套用答题模板,用准确的句式和词语。对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语言检测题的考查就特别讲究得分点。
语文素养不可缺失
思想和思维,内在的素养决定了备考的层次。
高考语文的考查不仅仅是考查字词句段篇,更深层次的是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备考冲刺阶段,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仍然不可或缺。
高考试卷中的文本都是以成人为受众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以成人的视角对待它。我们要开阔视野,能够从外部把握世界,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因此我们要学会锻造自己的思想,包括掂量世界,打量生活,审视现实,领略思想,培植精神,开启心智。这些话似乎都是大话套话,但都是有用的话。高考前可以丢开几天复习资料,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看看周国平、毕淑敏等;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看看鲁迅、罗素等;成绩拔尖的学生可以看看庄子、马克思、笛卡尔等。在阅读别人的同时,再端详一下自己,反思一下自我,这样就尽可能让自己进入一个比较大的格局中进行考试,进而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学生,也当命题人,当阅卷人,当成人,当领袖,这样才能在一种从容裕如的状态中参加考试。我们只要看看高考中的一些优秀作文便知那些作者的思想精神都是很强大的。
语文冲刺还要备考自己的思维。语文学科的主要思维特征是形象思维。某些理科生难就难在这里。他不知道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含意;不能理解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含意,不能理解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构筑的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不能把形象赋予抽象。
语文考查其实重在考查抽象思维,其中分析归纳概括是典型的抽象思维特质。能否把零散的整合起来,能否提取关键内容,能否找到各要素或各事物的关联点,能否用恰当的词句进行归纳概括,是高考备考的瓶颈所在。
在具体的解题应试过程中,还要注意答题思维,思维是需要训练的,训练思维是有技巧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检测考生的思维特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