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让孩子看到的全是人性之恶?

作者:不详  时间:2016/12/1 9:17:00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700
  精彩导读
  教育是唤醒,唤醒儿童固有的内在精神,引导它、完善它、改进它,在保护其天性完整的同时,令其顺利地实现社会化。
  教育是唤醒,而唤醒则通过阅读实现,世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谁也不知道哪一本书才能唤醒他的天赋潜能。为此之故,阅读应该百无禁忌。
  千万别让孩子看四大名著?
  前一段时间,《中国青年报》上刊发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的文章,文章探讨了关于四大名著适不适合孩子们阅读的问题。
  他认为:
  我们的四大名著其实不适合孩子阅读,光从文字形式上来说,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还有相当的距离,小孩子阅读起来有困难,也不能完整欣赏到各名著的精妙之处。
  内容方面,秦春华给出的理由是:
  《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
  《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
  《西游记》一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红楼梦》里色、空、幻、灭的主题,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观念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大数据:有多少孩子读过四大名著?
  《现代金报》对50位不同年龄段(5岁至15岁)的孩子做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72%的孩子接触过四大名著,年龄普遍是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
  这些学生中,有95%的孩子选择《西游记》作为首部读本,同时也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和动画片。
  教育是唤醒,阅读是途径
  文/王羲烈,作家、资深国学教师
  先从教育说起。自从文艺复兴起,尤其在十八世纪卢梭《爱弥儿》提倡“儿童应该被当做儿童教”以来,这种观点就开始流传全世界。儿童这一观念被创造出来,就成了学校课程安排、教育管理的依据。
  儿童的心灵,并非如洛克说的一块白板,可以任意地写下任何东西。而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更加科学地证明了--儿童自出生起,便是带着天然的遗传信息、性格、脾气、情绪,教育并不是外在的灌输,把孩子当做一个容器。
  教育是唤醒,唤醒儿童固有的内在精神,引导它、完善它、改进它,在保护其天性完整的同时,令其顺利地实现社会化。
  教育是唤醒,而唤醒则通过阅读实现,世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谁也不知道哪一本书才能唤醒他的天赋潜能。为此之故,阅读应该百无禁忌。
  假如成人们总想去安排孩子应该读什么书,不应该读什么书,这从教育上讲,是对人的本质的无知。
  真正的成长是顺其自然
  阅读从其根本上讲,并不是从外输入什么,而是一场寻找的旅程,寻找照亮我们天赋的光。所有的阅读,都不是在读别人,而是在读自己、发现自己,让世界之光照进我们幽暗深邃的内在精神。
  儿童,是要主动去发现、探索、体验这个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活在成人们无处不在的安排里。即使出错了、跌倒了、受伤了,也是成长所必须的一部分。没有这些,人终究学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不可能真正成熟。
  今日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孩子缺少自我成长的自由,他们的生命被家长、社会、学校的安排填塞得满满的,从来没有过自己。结果是,一批一批身体壮大、知识充满,而人格幼稚的“类人孩”被制造出来。
  打着保护孩子的名义,人为划出阅读的禁区,这其实是一种无知与自大,不正常的社会里一种不自觉的恶习,把暴君的精神专制带回了家,还要用爱与亲情的名义做旗帜。
  “坏书”未必是毒药
  什么是“坏书”?世上的书千差万别,世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你的蜜糖,也许是他人的毒药;你的毒草,也许是别人的鲜花。
  读不懂、读了“坏书”、读了“烂书”,这些也是阅读的一部分,爱读书的孩子,假如没有人为的干涉,他也终究能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阅读是一场令人心醉神迷的精神探险,假如一路四平八稳,充满了已知,还有何乐趣可言?
  其次,就儿童天性而言,的确他们是记性好的、善于模仿的,但模仿中也带着理解与悟性,并非是纯粹盲目的。
  他成长的社会环境中的善善恶恶,造就了他看待事物的标准,这才是第一义的。他是带着这个第一义,去读第二义的书本。第二义的书本世界,要发生作用,反要因第一义才能实现。
  儿童的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们辨识是非善恶的严格,恐怕往往还在成人之上呢。因之,担心孩子看了武侠小说,便会打打杀杀;看了科幻小说,便会想入非非;看了言情小说,便会“早恋”,这种想法,真是杞人忧天,可笑之极。这些家长实在是低估了你孩子的智商与判断力。
  孩子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推荐、不强迫
  四大名著并非不能读,但是并不一定非要强塞给孩子,也无需强迫他们去读。
  一些家长觉得这些书的确不适合孩子读,担心孩子不一定能读懂。但是也有家长认为:“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恐怕不仅局限于那一点情爱、小格局、残暴、心计等等,而是通识对文字、文笔和文化等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家长应该引导注重这些名著的哪点,值得思索。”
  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或许父母应该做的从来都不是帮他们“决定”看什么书,而是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把觉得好的书放在他们的眼前。书架尽情敞开,他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取下自己想读的书。
  有些家长常常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而心急:“XX在小学的时候就读完了《三国演义》,太厉害了!”然而,读名著并非任务,等孩子们长大了,他们要是有兴趣,自然会去读。
  阅读经典,也需好方式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太早读名著,最终却是囫囵吞枣,不能理解其中的艺术和思想。
  “读万卷书”是家长们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所以会希望孩子能读遍中外经典和名著。与其纠结到底要不要让孩子读四大名著之类的问题,不如帮着孩子养成“精读”的习惯。
  至于到底应该如何精读,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美国老师们常用的一种方法:用“要点+图形”的展现方式,把知识、逻辑、思维视觉化地呈现出来。
  做一个精读的万能list:
  美国的老师会给孩子们列出这样一个精读的list,其中的八点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小勾:
  至少读两遍文章;能概括文章讲述的是什么;
  圈出你不是很理解的词,并查阅它们的意思;
  划出关键词汇;用所读的文章来回答给出的问题;
  在文章中找出证据来回答相关问题;和小伙伴讨论文章;
  用这种方法去读名著,完全能避免孩子囫囵吞枣,只注意到书中的糟粕的问题。
  读三遍,次次都不同
  第一步的list是全面的检查,那么这个就是教孩子如何挖掘文章中更深层的含义。
  精读总是少不了反复地读:
  第一次读,只是让故事浮出水面,期间可以做些笔记;第二次读,可以让老师或者家长读出来,孩子们仔细听,这样能帮助理解;第三次读,就是要有更深的理解了,孩子们要为读书报告找到的论据。
  第一次了解文章大致讲了些什么,第二次分析文章的解构,第三次理解文章的意义。这样下来,不仅提高孩子对书本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做到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地读懂一本书!
  不可一味追求阅读速度
  不少孩子在阅读时总是一味地追求阅读的速度,以为读得越快,阅读能力就越好。但其实每本书总有那么一些地方是需要停下来,慢慢思考,细细品味,和别人讨论讨论,做做笔记,才能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譬如:遇到新知识的时候、新单词的时候等。
  把重要的字句圈出来
  譬如上图所做的笔记,划横线的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不要小看注释符号的作用,一个小圆圈可能都在孩子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地让孩子圈出自己觉得重要的成语和词组,在自己不会的成语和词组画下划线,在书的空白处写下阅读中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些想法。
  仅仅表达观点还不够
  比如,在读《西游记》的时候,孩子觉得孙悟空本领很大,这是有自己的观点,非常值得鼓励。然而,这还不够。问问孩子“为什么”,鼓励他们用书中的描述和事实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多用“因为……所以”引导孩子说出那些背后的原因。
  采访一下自己
  “作者想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故事中的XX,你会怎么做?”
  每当读完一个故事或者一篇文章后,孩子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变成跟自己所读文本相关的问题,看看自己是否能回答得上来?
  创意展示
  孩子们的阅读技巧很难用一种方式展现出来,但是像这样把读过的文章展示出来,能够看到孩子们用彩色笔做了哪些标记,以及在文章中找到了哪些事实,孩子可以不断从中得到鼓励。
  句型大集合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我觉得……原因是”……
  把这些常用来论证的句型贴在孩子的阅读角吧,让孩子随时可以运用,还能发挥创意装饰房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
  最好的理解方式是画一幅画
  有时候写写字,不如画画来得直接有效,尤其是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国外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就是这么教孩子的:用画画的方式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单词表现出来,能够加深孩子的印象。
  让孩子读名著,家长不能自己发懒,随便丢本书给小孩让他一个人瞎看,要注意把故事的宝藏挖出来,把书中的道理通俗浅显地讲出来,故事里没有的,也要注意四方搜集。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形成一个延伸素材给孩子学习,让他不仅能掌握词汇、词组、成语,还能了解其中更多的精髓,完成最初的国学启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