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
作者:郭英德 时间:2015/3/9 22:02: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26
《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清朝康熙初年刊行的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一开篇引录了一首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传达给我们两个历史感受:第一,不管有多少英雄,他们曾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什么?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中国还是中国,青山还是青山,曾经的英雄不再重现。
可是真的不会重现了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历史感受:历史英雄仍然生活在我们当中,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的一生借助语言表述方式得以重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是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是说故事。所以,历史上的英雄还活在当下。
结构框架: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
《三国志演义》的故事,起自“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终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在历史叙述中,叙事者总是将充满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当作在必然规律支配下肯定发生的事实,于是原本不确定的历史便成为朝着理性目的行进的必然过程。
民间流传的《三国志平话》,原来构想了一个历史寓言:由于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残杀功臣,所以功臣们托生成为三国诸侯,最终颠覆了汉王朝。这种不切实际的前世因缘,蕴含着冤冤相报、道德报应的历史宿命,表现的是民间的善恶观念和因果观念。而《三国志演义》却用黄巾起义、三国归晋这种确凿的历史变迁,取代了《三国志平话》的历史寓言。那么,它的开端和结局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象征意蕴呢?
就开端而言,“黄巾起义”对中央政权的冲击,不仅表征了王朝兴衰循环的道理,而且揭示了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种种原因:桓、灵二帝用人不当,特权集团——包括宦官和外戚——败坏朝政,激烈的朋党之争,膨胀的个人权欲等等。这里的因果关系是环环相扣的,表现出《三国志演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三国志演义》小说的结尾,呈现出一种对小说开篇情节的回应。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叙事者常常运用闲笔,提到远在众多章回之前、标志小说开篇的一些情节。比如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大喝“吾乃天子也”,这跟第一回刘备幼时同乡中小儿以树下游戏,自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遥相呼应。历史,仿佛在转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它的起点。
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来看,分—合—分—合……构成了一种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就是毛宗岗所总结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种分合循环的历史宿命观并不高明,但比起《三国志平话》因果报应的宿命观,已经是切切实实的历史观念了。
情节主线:悲愤感伤的道德信念
《三国志演义》描述了诸侯割据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在“青梅煮酒”中,还借曹操之口,评述当时局势,嘲讽门阀士族。小说家不赞成由曹操来统一天下,但却肯定曹操在反对门阀士族、诸侯割据中的功劳。同时他又清醒地认识到,曹操毕竟得了“天时”,最终只能由属于曹魏一方的司马氏政权来统一天下。
但是,全书的情节展开却更鲜明地是以蜀汉一方为中心的,小说家极力讴歌、热情寄望的是蜀汉一方。从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小说展开了刘备一生经历的描写。其中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第二十一回,在这之前,刘备在诸侯争战中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配角,在这之后,刘备集团作为一股新生的政治势力开始与曹操集团正面对抗;第二个转折点是第四十三回赤壁之战,在这之前,刘备东奔西走,狼狈不堪,在这之后,刘备取得荆、襄数郡,并将势力发展到了西川。而刘备一生最重要的事迹是三顾茅庐。从第三十七回至第一百零三回,小说实际上书写了“诸葛亮传”,以赤壁之战、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重要情节,展开蜀汉惊天动地的战绩。
《三国志演义》以蜀汉为中心的总体构思,具有深刻的寓意。本来,就像“春秋无义战”一样,三国争战也无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别。但是由于小说家赋予三国中的刘备集团以“占人和”、得民心的客观条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使刘备集团成为正义力量的象征,而与之相对立的曹操集团却成为邪恶势力的代表。这种“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既表现了中国古代平民百姓的心理和愿望,又浸透了源远流长的封建正统观念,是二者的融合,构成一种强烈的道德信念。
可是,严酷的历史事实是,真正实现统一的是由邪恶力量曹魏一方派生出来的司马氏政权,以正义力量刘蜀一方来统一天下终究成为幻灭的理想。诸葛亮临终时不能不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后半部流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就像铺天盖地的迷雾一样弥漫寰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水浒传》的政治思考
如果说《三国志演义》是在问鼎逐鹿的政权斗争中思考历史兴亡的话,那么,《水浒传》小说则是在绿林好汉的草莽世界中展示社会动乱。《水浒传》小说的故事始于“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北宋嘉祐三年,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殿前太尉洪信奉仁宗圣旨,到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天师张真人到朝廷祈禳瘟疫。洪太尉到信州贵溪县,游览伏魔殿,擅自打开殿门,掀开石碑、石龟压着的青石板:“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这就是“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即梁山泊首领的来历。
因天灾引起人祸,这是有深刻的寓意的。“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事情,距离梁山好汉揭竿而起的徽宗宣和元年,有61年。60年一甲子,这有某种特殊寓意,指出宋徽宗的社会动乱来源于61年前的宋仁宗。仁宗朝是北宋盛世,小说显然隐含着“从盛世寻求乱世根源”的叙事动机。
小说的故事终于“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宋江兄弟零落星散以后,大半惨死,受玉帝敕封,阴魂聚于蓼儿洼。一天,宋徽宗梦游梁山泊,得知宋江等人冤情,惊醒后,命宿太尉查明真相,下旨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在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妆塑宋江等殁于王事诸多将佐神像。”,四时享祭。
祸由皇帝而起,由皇帝而终,小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对宋江起义的发生和结局做历史和政治的阐释。我把这种阐释概括为“魔君三部曲”。108位好汉本是“魔君”,最后却变为神。神和魔之间的冲突在《西游记》小说里大量展开,《水浒传》讲的是魔变成神的过程,包括三个故事:第一,群魔乱世;第二,改邪归正;第三,荣升天神。这个“魔君三部曲”隐含着深层政治思考,它蕴含三重寓意,即“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和“忠义之烈”。
官逼民反
首先,一百单八个“魔君”降生社会的原因,是奉了圣旨的洪太尉“误”放出来的,这一描写隐喻着“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思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