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我是范雨素》走红

作者:不详  时间:2017/5/6 8:08: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517
  可以说,“责任担当”是社会参与的第一大核心素养,它要求每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自尊自律、尊重感恩、诚信友爱等核心价值观。此外,范雨素还始终保持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一核心素养。
  尽管她并不幸运,闯北京未成功,婚姻也算是失败,但她始终都没有抱怨社会,而是一直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社会,并坚持走出了“民间语文”的创新文学之路。不得不承认,她得益于“实践创新”这一素养。
  再次,“文化基础”是第三大核心素养。范雨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农村,能够主动阅读《西游记》《神秘岛》《雾都孤儿》《雷锋叔叔的故事》等书籍,这些阅读的体验融入了她的生命,教会了她思考,同时也造就了她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素养的内涵并非是记住多少知识、信息,更多的是引导人形成人文思维方式,养成关怀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核心理念。记住,“文化”既是未来人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同时也是促进个体自主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分析范雨素,我们会看到她身上所体现出的这些核心素养从小便已培育,且一直伴随着她坎坷多变的人生。因此,教育应该把握和坚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因为这些核心素养具有永恒的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这些核心素养的人呢?从范雨素的经历中,我们至少能够获得三点启示:第一,我们需要给孩子留出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空间。第二,宽松的人文氛围也是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的。第三,更新我们的成功理念,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成功的标准将不再是社会来抉择,更不是外在的金钱、权力与地位来衡量,而是你的个人价值。
  但愿范雨素不会成为下一个凤姐  
  来自湖北襄阳的育儿嫂范雨素,突然成了“网红”。因为她在自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讲述了她和她的家庭。在很多挑剔的文字工作者眼里,这篇文章的文学水平并不高,但那底层视角和流畅不失幽默的文字,足以打动网上很多普通读者。
  我也觉得那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好,并不是因为那有名言警句派头、又有模仿痕迹的开头:“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而是萦绕在字里行间的那种独立和自由的气息。
  她的突然走红,固然首先是因为文字和身份之间存在反差,打破了某种刻板印象。但如果仅仅看到这种反差,而不承认她文章的价值,那才是真正高高在上的傲慢。写作让范雨素变得与众不同,这并非物质上的贫穷或富裕,而是她内心深处的独立和坚持。
  范雨素受过很多苦:因为少时离家出走被家乡人嫌弃,因为丈夫家暴而离婚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现在过得也不够世俗标准的幸福,她的老母亲在家遭遇拆迁,她的小女儿不能和她一起呆在北京而被迫去衡水读书……可即便有这么多不如意,范雨素还是没有被生活压弯腰、只看见地上的尘土。她还是坚持要抬起头,看书、写作。
  这种文字背后流露出来的独立,不是几个新媒体编辑所能“编辑”出来的。事实上,在范雨素走红之后,有曾经的媒体记者撰文,回忆他十几年前采访过的范雨素,那时就曾介绍她的文章去报纸发表;还有人翻出范雨素2015年在皮村“工友之家”的发言,短短几分钟,她很激动地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希望艺术家和农民工能成为平等的词,希望所有代表职业的词汇都成为中性词。她说,即便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但子子孙孙无穷尽,大家要一起努力。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被无数人喜欢而又被无数人嘲笑的“鸡汤”,用在范雨素身上真是非常贴切,她在很真诚地煲一罐正能量的人生鸡汤。对于遭受的苦难和现实的不合理,她有不满,但这个不满恰到好处地停在了自嘲,停在了放弃对抗。在家乡不受待见,她选择北漂;北京不接纳她的孩子,她就送去衡水。无论生活怎么虐她、折磨她,她都不会剑拔弩张地对抗,只是换个场地、换种思维接着过自己的生活。在屈服和激烈对抗之外,范雨素活出了另一种姿态。
  她也为了生活到处奔波,但如范雨素自己所言,她不只是为了“活着”,活着一天一个红薯就够了,但她认为“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她关注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层面。举个最简单例子,有多少人会像她一样,在生活困顿不堪时,不图谋着赶紧挣钱,还带女儿去西藏旅游、还给女儿买上千斤的书看呢?
  范雨素把文字当做一种发现自己、寻找灵魂的工具,真正脱离了功利心,这难道不是最原始、也最动人的写作吗?那些用书斋文艺批评的眼光,说她的文字缺乏文学美感,或者用经纪人的成功学思维,断定她无法靠写作出位的,相比之下就显得太过庸俗狭隘了。
  只是在走红之后,范雨素不可避免地要被各方所“利用”。有人把她当成底层人实现梦想的代言人,有人希望她像“公知”一样为更多的弱势人群维权,当然还有人希望把她当做“摇钱树”,进行最大化的商业化开发。如果她真能成为下一个余秀华,那已是商业时代的最好出路;只希望她不要成为下一个被过度包装的“凤姐”,在自媒体时代红火一时,很快便销声匿迹。(敬一山)
  《我是范雨素》之社会问题讨论
  □ 赵德树
  我是谁不重要,《我是范雨素》反映的问题很重要。她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夜成了网红,一个育婴娘一时成了农民文学家,《我是范雨素》和“我爸是李刚”、“我不是潘金莲”一样吸引网民关注,但它朴实,不是哗众取宠,尤其是她朴实表达中折射和直击的社会问题更令人揪心和关切。
  文章揭示了城乡的二元结构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理想问题、农村与城市社会显象问题,戳人心痛。
  城乡差别是中国发展之痛,中国社会之痛。能上胡润榜的城市富豪、千万富翁的京郊农民与进京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生活是天上与人间的差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式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正在经受断裂式传承,家庭问题已然成了社会问题。范雨素与她母亲为核心的两代人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具有典型意义。女人“支撑”家庭,男人“飘逸”式生活德性在许多家庭如此。范女士的父亲“就是一棵大树的影子”,看得见,不管用。她的丈夫更是“家暴”之徒,嗜酒之徒,全然没有责任感,“醉倒了俄罗斯街头”。范雨素母亲既是“政治强者”,又是包容一切地爱着家庭子女,她本人既在为“理想的火苗”抗争,又在努力“护崽”。多少家庭不是女汉子支撑?女人用一半身躯撑了家庭一片天,还有另一半撑起家外一片天。
  从一个家庭看农村问题。有上学难,范雨素“读书”后14岁当起了民办教师,幸好她读书,特别是小说读得不少,农民工子女进城后成为“双料黑”,子弟学校教师“是人都要”等等。有求医难,范家大姐姐、小姐姐的遭遇就是例证。有少年出走或失学,范雨素12岁“赤脚走天涯”,她大女儿14岁“做苦工”,还好幸运成了白领,而同龄人却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提线木偶”。有留守儿童问题,尽管“抛弃孩子的女人都是捧着滴血的心在活”,但“无妈村”已成现象。有赌博问题,小哥哥从官员到赌徒失落。有婚姻乱伦问题,“野鸳鸯最易一拍两散”。有人情冷漠问题,“农村穷苦人家,糊口尚属不易,亲情当然淡泊”。有“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