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宁:教师,是一份与人性美好同行的职业
作者:翟小宁 时间:2017/8/8 15:32:39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832
——翟小宁
作者简介: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
教育,人生之大事,国家之大事,人类之大事。教育,关系着人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进步。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
朱自清也说过:“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纵览古今中外,真正的师者无不对教育事业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体认,为了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迅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
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信仰缺失等现代性问题不断冲击着教育,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促使我们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信仰。
01、涵养美德:为心灵田地播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立德、厚德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
纵观中外历史,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美好品德的教育。
心灵是田地,美德是种子。
在孩子们心灵的田地中播种美德,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在一个家庭中传承美德,是家庭最大的福气,是家道昌盛的重要保证;
在一个国家弘扬美德,是国家人民的福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最主要的天赋就是爱。爱是人世间一轮最温暖的太阳,爱是人类的天性,爱具有无穷的力量。
教育事业是充满爱的事业,只有拥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仁爱之心的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才能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将爱传递下去。
从仁爱之心,继而生发出感恩之心、悲悯之心、敬畏之心,从爱父母,爱师友,继而生发出爱自然,爱天地万物,爱世间一切崇高而伟大的事物。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万物,让灵魂善良、丰富而高贵,这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应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呵护孩子们心灵中的真善美,引导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在面对诱惑时有坚守,面对邪恶时有勇气,面对美丑时能分辨。
02、启迪智慧:让智慧之光朗照
古今中外,智慧不仅是哲学家们孜孜思考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向往的。
智慧与知识、智慧与伦理、智慧与德性、智慧与悟性、智慧与境界等密切相关,它是一种对于人生的通达与彻悟、澄明与圆融。
启迪智慧的教育,要促进学生从未知到觉醒;
要教育学生善于省思,达到向内的反思与提高;
要让学生的生命姿态更加安稳舒展,对人生有坚持,对生活有热情;
要使学生对人生有深刻的体悟,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祥宁,共生共荣。
在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纷至沓来,但是,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
我们要培养智慧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施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教育的智慧,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来体现——
对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深刻的把握能力,对突发情况要有灵活机智应对的能力,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要有创造性驾驭的能力。
教师不仅仅传递知识,教授技能,更肩负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任。
所以,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保证,需要教师真正对教育事业拥有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超的教育水平、高明的教育智慧以及高贵的教育人格。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崇德向善,反思体悟,增智生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用智慧启迪智慧,让智慧引领学生的成长。
阅读启迪智慧,我们要建设书香型校园。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阐明了智慧与书籍的关系。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
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
通过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书,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更能使人超越时空的限制,同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拥有高贵的精神生活,汲取关于人生、世界、宇宙的智慧,受益终生。
03、舒展心灵:用教育润泽生命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呼唤自由的、启发性的、诗意的教育,让精神与精神相遇,努力让学生拥有自由而舒展的生命。
教育应该舒展人的心灵,润泽人的生命,让人自由,解放束缚;尊重个性,激发潜能。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揭示了“命、性、道、教”四者之间的关系。
立足生命,关怀生命,这是教育的原点。
教育建立在生命基础之上,直面人的生命,需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意义。
所以,是否让生命焕发活力,让生命获得提升,应该成为衡量教育是否合理的尺度之一。
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自然”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唯其丰富多样,方成蔚然大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