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职称改革,革碎了多少人的心

作者:佚名  时间:2017/8/27 17:32:0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88
  目前的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究竟暴露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些建议和途径值得参考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职称评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1
  评聘结合为“首恶”
  评聘合一,即学校按照主管部门分配的指标,确定参评教师名额,再上报符合条件的老师,评下来即可聘用。
  这样有什么弊端呢?直接给你限制了名额上限,如果某职称已经满了,那么即使你再优秀,再有能力,业绩再突出也,只要没名额,就都是白搭,那么怎么办呢?等老教师退休,空出缺口,可是一个学校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有几个?
  即使有空缺,那么多老师都排队等着呢,只好轮着来,今年轮不到明年,明年轮不到后年,等到退休都轮不到的何其多也!只好默默产生一丝邪恶的想法:老老师赶紧退休吧,赶紧调走吧,这样我就有名额啦!何其悲哀!
  2
  比例偏差大
  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限额且大都向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校倾斜。刚开始评定职称时,有的农村中学连一个高级教师名额都没有,有的学校有也仅一、二个而已,所占比例不过百分之二、三罢了,这使农村教师大失所望。
  在给教师评定职称以前,原本教师还不那么刻意追求进城,进重点学校。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偏远地方,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
  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人为地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
  3
  评价制度的严重缺陷
  目前的职称评定存在重本本、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如某中学的一位教师,从未教过一节课,居然也评上了中教高级职称。这滑天下之大稽的事,在中国却比比皆是。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不与职称成正比,能力低资历浅业绩差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评上高级职称的并不是个别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能力资历深业绩突出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也不在少数。
  教师职称评定的初衷在于激发教师竞争,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职称评定已经很不适应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了,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滋养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的腐败风气。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已很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极不和谐的因素,应当坚决予以取消。
  4
  职称评定带来的病垢
  职称评定既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也成了有关政府部门敛财和部分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买相关的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是教师不小的支出,当然就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可观收入了,职称考试也就成了有关政府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
  由于教师中、 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每年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各位有条件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取目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采用的种种手段,争取把职称捞到手。
  这些一心想得到职称的教师的竞争手段成就了一些基层领导不大不小的腐败。获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因被迫不正当付出,也内心不得安宁。因此而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
  哪里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5
  职称既不体现能力也不反映水平,
  更没有突出贡献的大小
  现在生活中,多一或二个荣誉就可以带来永久的经济利益,是这种职称评定中常见的现象。
  某个老师只因为比别人多一个优秀老师称号或优秀班主任称号,或一个说课比赛一等奖,或一堂优质课,就有可以评上高级老师,评上之后,就可以一直享用永久的加工资的经济利益,以后就可以很得意的躺在这个荣誉书上睡大觉的。
  而且以后每次加工资或其它什么津贴,都比别人多出更多的补助或数额,这种一证永逸的效果,让老师们都气愤:不就是多一张证书吗?他比我好到哪里去?能力是什么?水平是什么?
  都是云里雾里,而且职称获得以后,有些每年比别人多出几万元的收入,难怪许多老师说,现在比的不是能力和水平,而是关系和钻营,看谁善于变通,弄手段,真才实学,只是书呆子的口头禅!
  办好学校,要靠95%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基础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教师职称基础取酬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
  6
  严重干扰教学秩序
  评审前教师处心积虑,花大量时间获得证件,无暇顾及教学。评审时要做各种材料,更是无心教学。评后落聘者失意,心灰意冷,没有动力,无心教学。有些被聘者认为从此高忱无忧了,也不用心教学了!
  班主任也不当了,课也不好好教了,反正高级也评上了,工作也干到头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职称评定!
  为了参聘每年教师都要办理计算机证、继续教育证和其它能够加分的证件,花费很多金钱。为了评审,要定级的教师提前二三年就要准备各种材料,这迫使许多教师加入做假的行列,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分配指标到评审结束这段时间是对每位参评教师的心理煎熬和精神的摧残,哪里还有心思去教学呀!呜呼哀哉!教师轻松愉快的生活哪里去了呀!
  7
  全国教师的期待
  也许有人说,以上理由其实不是理由,那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其实不然,你只要深入实际,看一看听一听就知道,找点数据分析分析就明白了,职称其实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光环,若不是为了几个钱,谁还在乎呢?
  既然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妨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成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绊脚石,那就说明这个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么取消职称,要么职称与工资不直接挂钩,我们盼望与现代教育相配套的工资改革方案出台。这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制度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延伸阅读:关于教师职称改革的几点建议
  教师职称的指标化是教师职称最大的弊端所在。无论教师职称评定的门槛有多高,没有机械地指标划分,都会给教师们带去希望。而指标化的职称评选也造成了教师之间的不良竞争,暗箱操作等,必须得到解决。改革的方向和重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推进:
  一是坚决取缔教师职称的指标化制度。指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根据一定的比例来划分数量,在今天确实有些不合时宜。就像给每个干部发粮票、肉票、布票、邮票一样,简直可笑至极。主管部门尽早推出全国范围内的各级职称评定细则,破除指标化的分配模式。
  二是教师职称评选应有至少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仿照医生的职称评定办法,以任职年限为依据,对达到要求的教师均有考试的机会。比如对每个职称的任职年限进行规定,期限到了,教师就能去参加职称评定考试。取得相应的教师职称后,他们享受应得的待遇。
  第二种方式是参照公务员的职务晋升办法,比如中级职称满十五年了,可以自行选择参加评选考试,通过的教师就自动晋升为高级教师。那么,能够通过考试的教师,他们的职称得以顺利晋升;考试通不过的教师,也有希望在前方。只要尽职尽力,能够胜任当下的工作,到了规定的期限后自动晋级。
  三是职称评定的过程必须公开化、透明化。让权力运行在阳关下,让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和依据公开化、透明化,让职称申报、晋升变得光荣,而且充满着意义和价值感。减少暗箱操作,避免腐败滋生。
  四是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龄津贴标准。目前教师津贴的标准依然还是20年前制定的标准,需要彻底废除3、5、7、10元的20年前的标准。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工资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的工资结构。
  毕竟,一部分教师无法顺利晋升到高层次的职称序列,但是他的从教时间在不断增长,相应的他的薪级工资和教龄津贴也会不断增长,也就缩小了职称没有晋升的差距。这样也平衡了教师们的心理,促进了校园的和谐融洽。
  但愿能够听到我们人微言轻者的呼吁,真正从制度本源上拿出破冰之举,扭转当前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邪气、歪气、戾气、小气,发挥教师职称最初设立的初衷,实现真正意义的尊师重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