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必须祛除“官气”,否则人民无法满意!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0/23 22:05:4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09
  “官气”的中国教育与官僚的中国足球一样,不会让受众满意。如果人民的满意度是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去行政化”、远离官样文章,才能减少教育受到的负面影响。
  2017年10月22日十九大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主管领导回答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时提到,“过去人们是想上学,现在人们想上好学。”
  联想到十九大报告中“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的表述,可以推断,当前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供求关系是最突出的矛盾(“难题”)!
  其实,从普及面来看,中国教育已经是世界级水准了:学前教育(即幼儿园)毛入园率77.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接近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
  然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并没有改观,而“官本位”的社会现实又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的改革进程。
  为了进“重点”小学和中学,家长低三下四地托关系,甚至找到了教委、区长、市长,甚至中央部委。某些小学、中学的校长,按所托“关系”的级别确定自己的态度,不到省市级的基本上爱理不理,再往上可能答复一下。
  “政策杠杆”助长了“教育寻租”的风气,“上重点”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有地位,权贵倾向明显。
  为了摆脱体制的束缚,很多学生、家长只能退而求其次,考虑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国际班等体制外的教育形式,交纳高昂的学费,规避政策风险。
  中国教育准入成本的高企,不利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契约精神。
  “教书—学习”的链条体现的不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师生间的社会契约。学生注册、交纳学费的同时也就确立了自己“乙方”的权利。作为“甲方”,教师也是合同的主体,也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强调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反对“尊师重教”,而是建立有助于教育发展的约束—激励机制。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理应得到教师的尊重,否则就是违约行为。
  而依靠政府的力量为教师“撑腰”,显然有违健康的师生关系。
  另外,走出体制也没那么容易!特别是进入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中国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存在明显差距,竟然还与体制内的“培养”有关。
  不知道是关乎意识形态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中国学生的笔头功夫逐渐地变成文字版的“新闻联播”或微缩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咱们这个“讲政治”的国度,“写”得一手“假大空”的政治八股文。
  而口头演讲或演示一般没有专门训练,不过班里总会培养出几个有语言天赋的演讲家,在一些特殊场合背诵班主任精心打磨、“歌功颂德”的稿子,给活动助兴、讨领导欢心。
  “官气”的中国教育与官僚的中国足球一样,不会让受众满意。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显然,如果人民的满意度是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去行政化”、远离官样文章,才能减少教育受到的负面影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