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你挨打了吗?”别让这样的问候流行。请帮教师找回教育的权力!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0/14 20:38:2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62
这样令人痛心的新闻并不是孤例:
上海一位家长因女儿学号被分到14号,认为不吉利,居然在家长群不断辱骂老师,对于群里其他家长的劝解也是置之不理;
广西桂林,一名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该老师公开道歉后直接被开除……
师道尊严何在?教书育人的老师,要么成为被殴打的目标,要么成为精神羞辱的对象,这是怎么啦?!
比起被打,这些细节更让老师心寒
许多这类事件的起因,都是从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开始,批评是再正常不过的教育手段,但是在今天怎么越来越不受学生待见,教师批评学生怎么变得越来越危险?
当学生对老师“批评”感到不满时,可以据理力争,甚至可以抵制和反抗,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越老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竟然选择以暴力手段来“反抗”老师的批评!是我们的老师真得不好?还是家长和学生应当反思?
更让人寒心的是媒体公布的一些细节。在这类事件中,旁观的学生都是在一旁冷眼旁观,甚至嬉笑着拿起手机录下视频,难道鲁迅在几十年前提到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又出现了吗?
而且在处理相关事件时,因涉及到学生和家长,有的学校会怕事件扩大影响自己,因而总是不断推诿,哪怕在公布的调查中,也是使用“矛盾”“纠纷”“厮打”等暗示双方都有责任的措辞,极尽开脱之能事,极力淡化“围殴教师”的暴力色彩和性质,甚至只要是师生冲突,都会以开除老师了事,怎么令人寒心!
教师被羞辱的底线越来越低……
尽管“暴力袭师”和精神羞辱教师事件频发,我们不能将之称为教育界的普遍现象,但却反映了当前的教育现实和教师现状,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地位一次次的被拉低……
曾几何时,教师与“天地君亲”齐名,享受着崇高的礼遇。但对于现代意义上的老师,尽管仍然背负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老师”却只不过只是一个用于辨识身份的称呼而已。
甚至,连“老师”这一崇高的称呼也在“挪作他用”,地位不保!当前教师的职业辨别身份,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凡有点名气的小明星、主持人、嘉宾等,都是自称老师或互称老师,电视、网络上全部都是老师,老师如此泛滥,人们怎会再尊重!
当前社会的多种重击,让那些真正的老师们倍感失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2012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在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排名中,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12名,小学老师则排在第35名。想起当年与“天地君亲”齐名的日子,当下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社会地位偏低,没有荣誉感。
教师“两头受气”,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在近期频发的“辱师”事件中,尽管不能代表教育和教师群体现状,但这些事件背后传递的危险信号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这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如今的老师,就像钻进了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被对立的多方指责为利益代言人。比如中小学老师,一方面成为教育伪市场化的替罪羊,学生、家长和社会责难他们卖教辅读物,开高价补习班,收转学费、赞助费;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又通过各项严苛的教学、升学考核指标,对他们进行挤压。
教育管理部门觉得他们没有完成考核指标和创收任务,社会上一些人又以为他们赚了很多“外快”。殊不知,很多时候他们连自身的基本权益都不能完全得到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克扣“规定”中老师应该享有的工资和补贴,个别全国百强县的教师工资竟然低于贫困县的一千元,导致一些老师停课停教。
更危险的信号是,教师往往还承受着媒体的“污名化”,甚至被“泼脏水”。以层出不穷的“体罚”为例,教师现在对于学生不仅是打不得,也摸不得、说不得,不然就等着媒体曝光吧,接下来就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分青红皂白的开除。
现代社会,学生与教师的地位越来越平等,但不管怎么样,也不应该是连学生都打老师了,这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进步?!教师,一个理应受到社会尊重的知识分子群体,现在不仅在肉体上受到暴力攻击,而且在精神层面受到个别媒体的粗暴羞辱。
这绝不应该是我们时代的光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