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是学校教学的根本
作者:郭华 时间:2018/1/24 15:16:2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37
北京有一所著名的“一零一中学”,校名是郭沫若题写的。很多外地人问,这是北京的“第101所”中学吗?当然不是。“一零一中学”的校名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正如校歌唱的那样:“一零一,一零一,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一零一”表达着这所学校以及这所学校师生永不自满、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更是对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在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价值、功能与意义的生动表达。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达了教育活动“承前启后”的积极意涵:正是经由教育,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于知识、能力、精神境界等方面达至人类已达到的“百尺竿头”的高度,能够在离开校园进入广阔社会实践以后,有担当、有使命感、有责任心,也有能力去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推动人类的“更进一步”。而人类的每一次“更进一步”,都汇入人类的总体成果中,刷新着“百尺竿头”的标杆,成为更年青一代学习和成长的精神源泉。在这个意义上,“一零一”最能说明教育的立场、目的与精神,即“树人”“育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达着年青一代的成长机制以及这种成长超越个人的意义与价值。达到“百尺竿头”,对学生而言意义非凡——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取人类历经千百万年实践探索的认识成果与精神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民族、国家、人类而言,“百尺竿头”是育人的重要指标,是人类昂扬前行、继续发展的前提:即使到达“百尺竿头”,也还需“更进一步”;只有年青一代达到“百尺竿头”,人类才可能“更进一步”。人类的“更进一步”,并不是自然而然坐等的结果,而是自觉努力地昂扬阔步,怀着创新意识以及推陈出新的能力与勇气、担当与责任。而这些品质,正是年青一代在继承人类历史实践成果过程中、在抵达“百尺竿头”过程中培养形成的。这个过程,主要是学校的教学过程。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难有不经过专门教学活动便拥有能力去促进人类“更进一步”的人。但是,现实中的教学又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是怎样的,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怎样的,决定着未来的社会是怎样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做中学”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难以迅捷地将学生提升到人类实践(认识)的高度,难以帮助学生具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识与能力,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济于事。传统教育主张在学校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只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没能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知识,就会自然而然拥有进入社会实践的勇气、毅力、自信与能力。事实表明,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绝不是片面化的只是知识传递与学习的过程,更不是只要满足儿童兴趣、只从事低水平摸索的个人经验活动;教学活动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将知识从一处“挪”至另一处,从书本“挪”至学生的头脑里,也绝不是为了让儿童换个空间自然自发地生长。
作为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活动,教学主要通过化解人类历史认识与学生个体认识的差距,去帮助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去学习、继承人类已有的社会实践(认识)成果,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境界等各个方面达到人类已然达到的高度。因此,经由教学,外在于学生的人类实践(认识)成果能够转化成为学生个人内在的力量;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够转化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创造未来新世界的重要方式;蕴含于人类知识以及知识发现过程中的高级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个人对待世界、看待人生的价值观。总之,通过教学,将人类认识成果的精华,转化为年青一代自己的鲜活的现实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对人类历史实践成果的学习,使每个年轻人能够进入到人类历史长河中,了解人类过往的努力与成就,帮助每个年轻人有能力、有力量、有信心、有毅力去“接力”人类实践的步伐继续向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推进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人。
培养这样的人,既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学存在的根据,同时,也是教学不断改革改进的动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