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男生越来越考不过女生?专家揭秘其原因,值得深思
作者:佚名 时间:2018/5/16 22:22:1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87
成绩上,她们表现更好,甚至就在以往被认为的女生的学科弱项数学学习中,她们的表现同样不示弱;班级管理上,女生干部更多,她们往往执行力更强,更能够适应处理复杂的综合问题;心理上,女生表现得更为成熟……
这一现象在中、高考中也表现明显,2017各地中、高考状元一出就发现这个有意思的现象,女生差不多是男生的2倍,她们品学兼优,是家长老师眼中的优秀生。
而由笔者对高考状元的统计发现:1999-2008年间,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
女生高考录取比率上升,男生处于弱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呢?
2015年在安徽大学召开的一场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与会的各大学校长、文学院院长对大学文科普遍存在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都表达了深切的担忧。
南开大学中文系2015年招收82位学生,当中仅有10余位男生;北京语言大学女生比例则高达83%,校方甚至坦言自主招生“就为了招男生”,不然男生更少。
“中小学阶段男生多,而专科、本科、硕士阶段女生多,凸显了‘女强男弱’的局面。”邵志芳介绍,就教育界的整体状况而言,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
反映在高校攻读各学位的女生人数上,除了女博士生仅占36.93%不足半数之外,女硕士占51.65%,女性本专科生达到52.12%。但在基础教育层面,女生总人数却少于男生,全国高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9.98%,初中和小学生比例则不超过47%。
造成这些的原因何在呢?
1
女孩教育同样受重视,“男孩危机”西方国家早有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就有出现了这种现象。
2009年,布林等人对8个国家的教育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减少,美国男女学生的差距从1947年开始缩小,到1979年,大学录取新生中女生比例超过男生,并持续扩大。
一项2010年的外国研究指出,加拿大高校录取的女生和男生比例出现显著落差,女生比男生高15个百分点之多。其他发达国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发现。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是宝,对女孩也会创造条件让她读大学。这将会开发出一半人口的智力资源,也将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
随着高考录取率发生变化,男女录取比也会发生变化
“在应试教育之下,男‘差生’越来越多,女‘优生’也越来越多”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表示。
当前,上海高考录取率已达八九成,成绩差的学生中男生比较多,被淘汰的也多,所以总体上女生占优势。这种现象也在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男生和女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别,男生个体差异大,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女生整体较稳定,很好或很差的人数相对较少。
如此一来,随着高考录取率发生变化,男女录取比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扩招,高考率取率大幅提高,这是大学新生中女生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
3
学科优势被消解,女生数学也不差
“现行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们禁锢在几十平米的空间,以专心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作为以’奔跑’为性别特征、习惯在实践中学习的男生,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
根据相关研究,女生在语言、识记、表达、运算等方面优于男生,现行考试制度,能够考察的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而男性具有优势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优势因为种种原因却难于考察。”有老师这样指出。
高考科目为“语、数、外加文(理)科综合”,俗称“3+X”。3加X科目改革之后,高考科目中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各占150分,在总分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三门中语文和英语两门为语言类科目,客观上对女生较有利。
女生语文和英语两科成绩较好,而男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在逐渐消解。
有学者研究发现,对语文而言,除了理解能力外,女生在语文识记、分析、评价、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均优于男生。
就数学而言,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创新意识方面优于女生,而女生在数据处理、运算求解、应用意识方面优于男生。总体而言,女生的优势体现在言语、知觉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男生的优势体现在科学、机械推理和空间能力等方面。
4
以高考分数决定录取,招考模式致失衡
广东商学院主管招生的副校长于海峰在12年曾表示,在10年前,该校是男女对半,或者男生稍多。但今年女生成了男生的2倍,而且在过去男生占主导的计算机类专业和数学类专业,女生比例也逐步增加了。
并且,近年来,工科大学也呈现出女生增多的状况,“这些年,学校的女生的确多了起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关负责人今年5月表示,我们男女生的比例目前是3.5:1,十多年前的女生比例更低,为7:1,逐步过渡到6:1、4.5:1。
完全以高考分数决定录取的招考模式,是导致一些院校和专业性别失衡的制度性因素。
当今中国在普遍实行平行志愿高考录取模式的情况下,无论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录取新生基本上完全取决于志愿报考者的分数高低,高校很少有自主权。有些外语院校无法也不敢录取分数稍低一些的男生,导致部分院校的性别比例过度失衡。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有哪些呢?
方法一: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模式往往将“规矩”、“听话”放在第一位,男孩子好动、好奇的优点,在评价制度面前,成了致命的弱点,这些孩子不得不收敛起自我个性,学会驯服和听话。
久而久之,错过了天性的舒展、最佳的人格发展阶段。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应照顾孩子的天性实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允许孩子张扬个性和活力。
要让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落到实处,建立针对男孩子的管理方式,允许他们“闹一闹”,允许他们张扬个性和活力,多一些转化和爆发的机会,多一些耐心期待。
不应只盯着男孩子的缺点,更看他的优点;多与他沟通,与学生、任课老师携手尝试鼓励他。
方法二:引导男孩学会自律
男孩往往更好动、更不服从,应试教育强调纪律服从和知识灌输,这种他律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甚至引来孩子的反叛,更好的办法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提高自律的能力。
我们在孩子面前所做的一切都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责骂、威胁和喊叫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规矩,父母和老师首先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示范。
并且给予孩子正向的激励,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给予他称赞与奖励,鼓励孩子将好的品质坚持下去,引导男孩们形成良好的自律品质。
方法三:接受男生的成长期
应试教育忽视男孩早期发展落后于女孩的事实。研究证实,在幼儿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育、心理发育都落后于女孩,如有研究显示:3.5岁女孩的大脑语言区相当于5岁男孩的水平。
英国学者杰夫•哈曼对男孩的心理落后提供了量化结论:在11岁时,男生口语能力、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育水平分别比女生晚11、12和6个月。在学业压力不断下移的今天,许多男孩已经跌倒在起跑线上。所以,要更加接受男生成长期更长这一现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