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主题大预测,附优质范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8/6/4 21:10: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60
  预测1:“历史、现在、未来”
  ——家国情怀与中国故事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无法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十九大唯一土生土长的台湾籍党代表卢丽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
  过去现在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鲁 迅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你对历史、现在、将来三者的某一点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方向指导】
  1.以史为鉴,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可以从大处着眼,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2.反省过去,活在当下。可以从小处着眼,从个人和人生的角度谈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做好当下本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3.在历史的选择中把握现在的机遇。可以从时代的角度,着眼于社会发展,阐明当今社会如何抢抓机遇,开创未来。
  4.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文化的视角,谈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历史与现实的制高点上,如何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
  【优秀作文范】
  例桨•船•彼岸
  文|应佳瑶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正在经历的是现在,等待探索的是未来。历史、现在、未来看似是不同时空,实则联系密切。三者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的关系好似桨、船和彼岸,只有划好历史之桨,乘当下之船,才能抵达未来之彼岸。
  习近平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诚然,历史之于现在与未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过去似桨,是促进人类向前的推动力。唐代的李世民常与大臣议论历朝的兴衰往事,融汇古今,居安思危,同时选贤举能,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因为他相信历史,深知历史似明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才能成为一代明君,为后世所景仰。反之,倘若没有划好历史这支桨,过去或许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我们所处的现在就像一艘船,我们则是这艘船的掌舵人。我们乘着船在河上漂,前方是氤氲的水雾,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但我们却可以掌握船航行的方向。十九大党代表卢丽安说过:“历史无法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的确,活在当下是开创未来的前提,作为掌舵者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过去,却有能力决定未来的模样。正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在海上航行了七十天,也曾无数次想要放弃,在漫长的寻觅与探索中他不知道航行的方向是否正确,也不知道不懈的坚持是否能换来蜜果,但他愿意听从内心的声音,直至发现辽阔的美洲大陆。事实即是如此,若我们想在撩开云雾的那一刻遇见十里桃林,我们便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畏前路艰难险阻。我亦相信鲁迅所言:“过去现在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研制杂交水稻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屠呦呦潜心实验室,提取青蒿素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方向;马云首创国内无人超市,开启了零售行业新时代。这些例子无一不在说明,只有紧紧地拽住今日的绳索,明日的风筝才能在空中更为恣意地翱翔。
  彼岸代表的是将来。还记得一部剧中的台词:“世上有千万种等待,最好的那种叫作来日可期。”当你在船上,经历了远距离航行,请不要沉默或是叹息,彼岸其实就在不远处等着你。随着桨的划动,船的航行,你会离它越来越近。彼岸,可能是你期待已久的美景,也可能是令你失望的戈壁,但无论哪一种,你都应该去接受它,拥抱它,享受它。卡耐基说过:“无论明日有多落魄,至少今天没有蹉跎。”只要我们无愧于今天,就无悔于明天。未来永远是值得期待的,让我们奋力划动手中的桨,乘风破浪,开创属于我们的时代。
  【名师点评】
  作者以桨、船、彼岸之间的关系来比喻过去、现在、未来的内在联系,持历史之桨,划今日之船,抵未来之彼岸。通过名言提出自己的分论点:“历史是桨,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动力”,“活在当下是开创未来的前提”,“最好的等待叫作来日可期”,三个层次,渐自递进,阐明历史、今日、未来的重要性。文章条理清晰,论证详实而有力,古今中外典例信手拈来,体现出丰富的阅读积累。
  预测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区的校园里,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想做有文化的“花农”,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种植了近百种花卉。
  对于这群学生“自由成长”的行为,有人认为,大学时光那么宝贵,理应花在汲取知识营养、增加实践阅历上,而不是浪费在花花草草上。相反,有人认为大学生活本该多姿多彩,自由成长,才能让学生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该如何看待这些多姿多彩的“自由成长”行为?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
  在这则作文素材中,我们要关注的词是“成长”。“成长”是指个体的人不断变得成熟的过程,既是自我对外在世界的深入思考,也是自我对内心精神的真实关照;既是对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成功追求,也是敢于面对失败残酷但不失内心温热的不凡境界;既包含对人生经验的种种获得,更包含难以掌控的一次次失去后的扬帆起航。
  本则材料,讲述了大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草、体验成长的故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
  1.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小小的田地上种植,注重实践知识是成长;以《诗经》之名,把时间花在土地上,传承传统文化是成长;种植是兴趣爱好中的一种,坚持了数年并还将坚持下去,尊重自己的内心追求是成长;也许在种植花草的过程中,学习成绩跌落,从中进行反思,这也是成长。
  2.从学校、教师角度来说,在大学中开垦荒地进行种植能让学生明白劳作的艰辛,品味收获的喜悦,这是一种成长;保护学生的理想,给予学生一份自我成长的空间,这是学校教育体现出的成长。
  3.从社会角度来说,应当对学生的“自由成长”宽容一点,那正是他们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自由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有自己的想法”值得珍视,追寻理想值得尊重;适度耕作,兼顾兴趣和成绩,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重要生存能力。
  【优秀作文范例】
  多彩生活,自由成长
  文|杨星萍
  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把《诗经》与近百种花卉一起融入校园,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自由欢快的成长。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而这群学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它如诗、如画、如花开半夏,灿烂非凡。
  有人认为学生当以学业为主,与其浪费宝贵的大好时光与花草相伴,不如多认识几个字,多背几个公式,多做一些难题。但是,在我看来,大学生去体验耕种生活,做个“有文化的花农”,这样的成长方式又有何不可呢?
  于田野间自由成长,让我们学会沉心静气,耐心等待。而今,就业形势的紧张使不少大学生忧心忡忡,忽略了成长的多样与快乐。他们每天忙忙碌碌,疲于各种奔波,越积越多的不顺心、越垒越厚的不耐烦令人浮躁;他们望见了大城市的充盈繁华,却看不见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生活的多彩多姿。其实,陶渊明当年正是厌弃这种尘世中的沉浮,才辞官归家,去欣赏“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从容。而一花一草的生长,恰如人的成长,需要我们静心等待,待到开花结果时,它自会出现令人惊艳的景象。
  于花香中自由成长,让我们学会责任与担当。大学,意味着即将步入社会,开创未来。在不断的成长中,我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责任,学会拥有勇气去承担后果,这也正如种花一样。培养一株花开,虽平凡得微不足道,却需要长久的信念来支撑。人生道路上,种下善意与责任的种子,让它在浮世喧嚣中纤尘不染,在狂风骤雨中吐蕊生花。在未来某一刻,善因结出善果,你能听见轻风呢喃,看见繁星满天。
  于草林间自由成长,让我们学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多彩的生活,并不都是晴空万里。芸芸众生,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中一株细弱的小草。但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唯有经受风雨的洗礼,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所以,任凭风吹雨淋,任凭炎炎暴晒,任凭人生遇到多少阻碍,我们依然要挺直身子傲然笑着前行。这,也是自由成长的一种方式。
  毫无疑问,自由成长有利于成功。纵观世界,有多少名人跳出传统,选择自由的生活;有多少名人的成就,是基于书海以外的实践!他们除了有一颗睿智的头脑外,还拥有一双看得见真理的眼睛,他们看见了生活的多彩,不只有诗,还有远方的田野。达尔文从小与动植物打交道,发表了至今影响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孟德尔长达八年于田园间做生物遗传的大侦探,揭开了遗传因子的神秘面纱;袁隆平专心于田野间,发明了拯救数亿人的杂交水稻。他们的成功,来源于生活的自由选择。
  冰心曾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在学习之外,生活的另一幅画卷,绣着秀丽河山,映着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时代的精英从不会束缚于没有蝴蝶纷飞、没有芳香怡人的金色象牙塔中。值得我们去探索和追求的,是那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自由欢快的成长。
  【名师点评】
  1.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语句简练有力。论证部分以并列式段落出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2.把议论与抒情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色彩。
  3.段落之间衔接恰当,条理分明,结构紧凑。
  4.语言流畅、灵动、有文采,说理充分。
  预测3:
  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祭祀先人。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迁徙越来越常态化了,每逢清明,总有远在外地的人们不能回乡祭祖,于是一项“微信直播代客祭扫”的新服务在民间悄然兴起。
  对此类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思路点拨】
  1.仪式感不可或缺。祭祖是个仪式,背后是慎终追远。仪式庄严了,内心的信仰方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传统文化不可忘。忘记传统,意味着背叛,意味着割断了文化,割断了历史。
  3.别让利益蒙蔽了一切。对商家的一些商业行为,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商业活动不应触及历史与文化的底线。
  4.技术应有所限制,不能让技术消减了崇高感。微信祭祖是对祖宗的一种亵渎。
  5.对那些怀念祖先却无法归家的海外游子而言,除却内心思念,“微信代扫”可以说是用行动怀念祖先的可行方式了。
  【优秀作文范例】
  饮水思源,源远流长
  文|黄光阳
  新世界踏过旧山河款款而来,信息革命的成果以不可抵挡之势涌入社会生活,冲击着一切传统与守旧,“微信直播代客祭扫”服务悄然兴起,有人予以鼓励,亦有人予以批判。而在我看来,唯有饮水思源,方可源远流长。无可否认的是,此项新服务的兴起确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吐温曾道:“黄金时代在我们身前,而不在背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科技信息的“黄金时代”,势必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人口迁徙的常态化,远在外地囿于工作的人们总有各式的理由无法回乡祭祖,而直播平台的广泛性、即时性又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于是“微信直播代客祭扫”服务应运而生。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纪德曾说:“借芦苇的摆动人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的确,直播祭扫的兴起好比芦苇,只是投射出的表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吹动芦苇的风,看到浮泛的表观之下纯粹而直指人心的本质,那就是社会对“河源”的遗忘,对传统的迷失。
  直播祭扫的兴起,究其内部原因,不过是人们乡土观念的弱化。实际上,不只是清明,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不知从何时起,节日竞相成为放假、旅游、吃饭的代名词。一到假日,各城旅游景点便会被蜂拥而至的游客挤占。而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佳节是否也只意味着与家人简单地吃顿饭呢?
  辛波斯卡曾说:“人们知晓地球到星辰的广袤空间,却在大地到头颅之间迷失了方向。”
  遗忘了传统,无异于割裂了过去,割裂了历史,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遗失。
  就如北岛曾言:“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唯有饮水思源,方能源远流长。
  【名师点评】
  文章借助比喻来说理,将两者的关系分析得较为到位:芦苇靠风来摆动,祭扫只是形式,是芦苇;更重要的是风,是祭扫背后的“河源”——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根。微信祭扫只不过是科技时代下的工具,我们不该遗忘的是浮泛的表观之下纯粹而直指人心的本质。直播祭扫的兴起,本质是乡土观念的弱化,其结果势必“割裂了过去,割裂了历史”,造成了“遗失”。我们唯有饮水思源,方能源远流长。作者借助透过微信祭扫表面,看到了文化与传统的本质,显示了其目光之犀利,思考之深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